前门楼子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门楼子九丈九,九个胡同九棵柳”;“前门楼子九丈九,王口花炮响上头”。这些扑面而来的老北京民谣有多重涵义:一是象征正阳门之高,二是昭示正阳门之大,三是体现了正阳门深厚的文化内涵。
“前门楼子九丈九”道出了大前门的无比高大。“九”在中国是个崇高的吉祥数,“九”无穷,象征着至尊至大。但是,关于正阳门城楼具体高度,过去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提法:有的说41米高,也有说42米高,还有说40.36米……在对正阳门进行修缮前夕,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对其进行实际测量得出最精确数据:正阳门城楼通高(从室外地平线到门楼正脊上皮)是43.65米!正阳门箭楼通高35.37米!正阳门是最为高大雄伟的城门建筑。
正阳门俗称前门。有人曾这样解释:“挨着前门大街的那个楼子是前门,挨着毛主席纪念堂的城楼是正阳门。”这个说法错了,“四门三桥五牌楼”正确解答了这个问题。过去的正阳门是一圈瓮城连接着箭楼,城楼,东、西闸楼“四门”。四个城门皆下有城台,上有门楼。箭楼门洞和瓮城左右的两个闸楼门洞(俗称洞子门)都装有“千斤闸”,是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落下的闸门。瓮城是为防止从城内出兵或从城外退兵时,在开启城门过程中敌人随之杀入的一组城防建筑。正阳门箭楼是内城九门中惟一设门洞的,平时不开,专供皇家车辆出入。值得一提的是,正阳门箭楼门洞里边,至今仍悬吊着一扇涂有红漆的“千斤闸”。箭楼有两重门,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过去,守城官兵和进城的行人要走正阳门,须先从瓮城东、西两侧闸楼进入瓮城,再从城楼下的门洞进城,出城亦然。瓮城于民国四年(1915)拆除。箭楼之南护城河上原有三座石拱桥(其他城门则仅有一座吊桥),名为“正阳桥”。五牌楼原是树立在正阳门桥南的一座“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木牌楼,老北京人也把前门大街称为“五牌楼大街”。今天的五牌楼已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画栋雕梁,依稀可以看到当年风采。
“正阳为众阳之宗也”。正阳门历史上有太多的“掌故”。“正阳关帝”的故事道出了“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的民俗,崇尚正阳关帝,凝聚着中国人求公正、讲信义的传统美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阳门城楼、箭楼的门楼被焚毁,次年“慈禧回銮”时令北京“扎棚匠”在城楼上搭起“假牌楼”,这一载入耻辱史册的“照片”反而激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奋发图强。正阳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甚至改建,尤以1915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相当于市长)朱启钤主持的正阳门改建工程令世人关注。朱启钤大胆采用德国工程师罗斯凯格尔的设计方案:在箭楼增设混凝土仿汉白玉护栏,瓮城拆除后,在箭楼两侧添砌南北向新墙二幅,全用旧砖砌筑,并在其东、西新墙增设欧式浮雕(华盖式造型)各一尊,箭楼东西两面增筑悬空月台二座……对这次改造,否定的人少,肯定的人多,大前门香烟的烟标,就是罗斯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的外观图。久而久之,这些欧式建筑装饰反而一件也撤除不掉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殷《盘铭》)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
最近,列入“人文奥运文物保护2005年项目计划”的正阳门修缮工程已拉开帷幕。这次修缮方案论证把保护好1915年正阳门箭楼改建成果(如混凝土结构等),也列入了“不得改变原状”修缮原则中。因此,2005年大前门修缮工程,注定要载入“人文奥运”光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