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泉之战
战争时间: 相传在约公元前26世纪
阪泉位置: 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又说河南扶沟等地。
历史人物: 一黄帝,姓姬(又有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长于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亦有她税],以姬为姓,东进中原后,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称轩辕氏,又称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其族形成包括姬姓12部落的部落联盟。黄帝时期,神农氏统治著各部落,但神农氏日渐衰微,于是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以轩辕为首领的部落,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很多小的部落都归附了轩辕。
一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以姜为姓,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其族沿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
阪泉之战:
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炎帝和蚩尤也是两个很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炎帝和蚩尤成为黄帝最大的两个对手。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在阪泉发生了大规模交战。经三次的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获得胜利,初步建立的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次战役后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使黄帝取代炎帝。
距今5000多年前,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史传炎帝成为部族首领后,“定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相传他是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有熊,即河南新郑县。春秋《国语》载:“少典娶娇氏,生黄帝、炎帝”。又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又有一种说法是:少典国国妃有娇氏生炎帝,而黄帝母则是少典国君聪明美丽的次妃。“生于轩辕之丘,名曰轩辕”,轩辕即黄帝。按照这种传说,则炎帝、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
炎帝出生后,被养于姜水滨,故以姜为姓。炎帝是个传奇人物,史载他“牛首人身”。这当然不可信,而是当时炎帝部族以牛为图腾,故把部族首领神化了。在他率领部族东迁途中,击败了不少当时散布在长江流域的诸多弱小部落。炎帝在陈定都时,与一个叫“九黎”的部族发生了多次战斗。“九黎”部族是当时长江中游一带各部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亦有河北涿鹿之说),首领蚩尤性格残暴。炎帝与蚩尤多次大战,力不能敌,只好由陈地败退到阪泉(今扶沟)一带安营扎寨,准备休整后再战蚩尤。而蚩尤在大胜以后,更加踌躇满志,也打算休整一段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炎帝,然后消灭黄帝。
就在炎帝与蚩尤作战时,居住在有熊的黄帝部族已逐步发展壮大。相传他建造房屋、养蚕制丝、做衣服、造船、造车,还发明了文字。黄帝看穿了蚩尤的阴谋,就召集谋士商计对策,选定三月三日出兵,首先收复炎帝,然后再灭蚩尤。
黄帝为了和炎帝修好,先派遣使者从新郑来到阪泉,说服炎帝归顺,共同对付蚩尤。炎帝不仅没有采纳黄帝的建议,而且还准备在阪泉与黄帝大战。于是,黄帝就亲自出征,率领数十万兵马,围困阪泉。为了征服炎帝,黄帝先是三战三捷,继而围而不攻,困而不歼,又派人出营劝说炎帝归顺,与之结盟。炎帝被黄帝的举措和诚意所感动,于是就同意结盟联合,共讨蚩尤。
黄帝与炎帝联合,组成炎黄部落联盟,声威大振,不久与蚩尤部落开战。
阪泉之战,这这场发生在炎黄二族之间的兄弟之争,使炎黄集团合二为一,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第一次全面大融合。
阪泉之战遗址究竟在何处:
阪泉之战遗址究竟在何处,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史学问题。至今有河北涿鹿说、北京延庆说、河北省怀来说、山西运城说,以及河南扶沟说等。
阪泉之战的另一个地点说法是指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理由有二:解州镇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代置解县。据《解县志》记载: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第二,从如今的地图看,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是在今日郑州市轩辕丘,而运城正好处于两者之间,离永济相当近。有个说法是黄帝突袭炎帝,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运城解梁的说法就比较可信。
如果是河北涿鹿的话,那么两个大帝得故意北上开战,不合情理。所以运城解梁是最有可能的阪泉之战地点。
然事实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以现在的情况来说还不能确定[阪泉]到底是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