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盒子

"十四年"式手枪其实就是"王八盒子",是日本军队配发的制式武器。当时日本侵华的关东军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所以,日本军事生产部门在原来"十四年"式的基础上,作了两次改进:一是扩大扳机护围,使关东军戴上棉手套也可以将手指伸入扳机护围;二是手枪座上增加一个用钢皮做的弹簧卡住,以防止弹夹掉下来。因为"十四年式"手枪枪形很像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德国7.63毫米毛瑟驳壳枪,而后者因有一木盒装枪,被叫为"盒子枪",这样一来,日本鬼子使用的、样子又像盒子枪的"十四年"式,就被中国军民称为"王八盒子"。
结构剖析
“王八盒子”是日本为了解决当时日本军队没有统一制式军用手枪的问题,于大正天皇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在日本陆军大将南部麒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mm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此之前,日军中的日造手枪主要是由南部设计的各式手枪和九四式手枪,这些手枪的口径均为8mm,因此日本军方要求新制式手枪的口径也定为8mm,并且枪弹与以前的各式8mm手枪通用。此外对这把新式的制式手枪的战术技术性能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主要特点如下:
(1)“王八盒子”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闭锁卡铁后端下落开锁,闭锁十分确实,其特征如德国毛瑟M1896半自动手枪(即通常所说的驳壳枪)以及瓦尔特P38半自动手枪的闭锁结构。
(2)“王八盒子”采用了类似勃朗宁手枪的那种空枪保险机构。当卸下弹匣之后,即使弹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并且没有装定手动保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走火”事故。据说在当时的日军中,手枪发生“走火”事故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误以为取出弹匣、枪就“安全”了的错觉。“王八盒子”的空枪保险机构,就是针对日本军人多有上述错觉,常常误操作“走火”而设置的。空枪保险机构的特点是,当弹匣向下抽出一点(约3~4mm)时,扣动扳机即无法击发。
(3)“王八盒子”的造型布局,充分考虑了手枪射击时的指向性这一重要的人机工程问题。其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故在紧迫局面仓促出枪射击时,可以握枪手食指指向物体的习惯开枪,有效提高手枪的战斗反应时间和射击精度。采用这种类似德国卢格P08手枪的造型布局,使“王八盒子”的质心基本上处于掌心位置上,而且使用的南部8mm手枪弹各种性能指标与通行欧美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9×17mm自卫手枪短弹相当,瞄准基线却长达200mm,虽威力不大,但精度较高。特别是其细长的枪管,对瞄准的导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王八盒子”的射击精度,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手枪中,算是比较优秀的。
(4)“王八盒子”在整体结构设计上,比过去的日式手枪简化了很多,使手枪更为紧凑简单。究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简化加工工艺和便于大量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日后的战斗使用中,减少因结构复杂而造成的故障和给军械技术勤务与保障带来的麻烦。例如在设计上,“王八盒子”一反南部陆式手枪左置复进机和可调式照门的习惯结构,而采用了沿枪机两侧布置复进簧的紧凑设计和固定式照门,较大幅度地简化了全枪结构,减轻了全枪质量,减少了全枪宽度,特别是增强了全枪的对中性,避免了因复进机左置造成的偏转力矩。这一点,同样有助于提高枪的射击精度。
大正十五年(1926年)11月,日本名古屋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王八盒子”。同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去世,昭和天皇继位,12月31日,昭和元年始,但是“王八盒子”左面的铭文仍沿用“十四年式”。至此,“王八盒子”很快陆续投入日军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入侵我国东北,建立和控制所谓满洲国的日军,是最早装备“王八盒子”的日本侵略军。早期出品的“王八盒子”毛病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毛病是击针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在日常使用中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击针折断等致命问题,特别是在东北那样高寒气候中,由于击针上涂抹的润滑油粘稠度增加,问题更为严重。那时,每支手枪都随枪多配一根击针,放在枪套下面的备份弹盒中,以备更换。直到昭和七年(1932年),南部武器公司重新改进设计的击针才全部取代了早期的击针,当然也就不再随枪配备备份击针了。
"王八盒子"不完全分解图
分解:
(1)右手握枪,拇指按压弹匣扣,左手从握把中抽出弹匣;
(2)仍用右手握枪,并使枪口略上扬,拇指按压弹匣扣,同时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扳机护圈,沿握把座向下拉,卸下扳机部件;
(3)用一只手拇指将击针簧座压进机尾,另一只手拇指与食指合力向逆时针方向旋出机尾;
(4)向后抽出击针簧;
(5)左手握握把,右手握住枪管组件向前拉动约30mm,向上使枪管组件与握把座分离;
(6)自机管组件上抽出复进簧,然后将枪机转动约80°,卸下枪机。
结合按分解的相反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