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明
秦腔演员张德明张德明(1885—1975) 西府秦腔演员,工须生。字保祥。陕西岐山县故郡寺乡人。从小家境贫穷,母亲给人锥帮纳底,父亲卖菜为生,儿童时代就遭到了失学的痛苦。哥哥在宝鸡“张万家班”演戏。六岁时,他也要去学戏,哥哥骂他说:“咱妈生了咱俩,连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张德明无法,只好回家。但学戏的意志,并没有改变。不久,他又托一位柳班长说话,终于进了戏班。哥哥为他立了几条规则:一、不准抽烟;二、不能赌钱;三、席不正不坐;四、不好的路不能走;五、不对的人不准交;六、一定要苦学成名,不能三心二意。他遵循哥哥的教诲,刻苦学艺,经过六年训练,不管是提袍、甩袖、亮靴底、吹胡子、瞪眼、耍纱帽翅、或是大翻、小翻、跌叉、吊毛,样样都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大饥,他转入“天顺科班”学戏。十五岁,一出《秦琼卖娃》和一出《回西岐》唱红了西乡,洋县、城固一带。人们给他送个外号叫“黑炭娃”,称他是唱、念、做俱佳的好“把式”。民国初年,返回岐山,长期担任高家大班(名永顺班)班长,长达二十余年,闻名岐山、凤翔、宝鸡各县,人称“张班长”。1951年入岐山县剧团从艺。
张德明自小学唱须生,喜欢演文戏。唱、念、做均有特长。他的作派,独具一格,动作简练、干净、利落。该细的时候,表演得特别细腻;该粗的时候,毫不拖泥带水。唱腔高昂、悠扬;道白极为清楚,抑、扬、顿、挫十分讲究。他演出的《秦琼表功》是一出很好的白口戏。念得字字清楚,句句有声,通过几长段有“金石之声”的道白和简炼、优美的身段、充分表现了秦琼的侠义气概。《斩韩信》是他拿手的唱功戏,充分展示了他唱腔高昂、悠扬的特点。此外,《拉骡子》、《白牙奉琴》,都有独到之处。他能戏一百余本,西府秦腔中的须生戏,他几乎本本都会。
张德明德艺俱佳,一生授徒众多,1956年还被邀请到陕西省戏曲剧院传艺,给赵义平等人传授了跑马、打揪、骑骆驼等特技,并教习了《伯牙奉琴》等失传剧目。他说:“我不把我这些东西赶快教给娃娃,就是死了,也合不上眼睛。”1956年退休回到岐山原籍,1975年病卒于家,终年九十岁。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德明张德明1949年生,湖北京山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6~198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历史系进修。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从事世界历史、亚太经济关系史和历史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所授课程主要有:世界近代史、亚太经济关系、亚太地区史专题、环太平洋经济史英文原著研读和历史专业英语等。世界史方面的代表著述:专著《东亚经济中的美日关系研究1945~2000》(人民出版社,2003年);亚太经济关系史系列论文《浅谈环太平洋经济网络的产生》,《东西文明的融合与亚太经济的发展》,《美国在亚洲的石油扩张》,《亚太经济中的美日关系影响因素》等10余篇(载《世界历史》和《武汉大学学报》)。语言方面的成果:参加翻译词典一部:《世界历史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校订(两校订者之一)译注一本(英译本):The Figures' Photos and Biographies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辛亥革命人物像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译文、英语教学论文三篇(在《世界历史》、《湖北文史资料》和《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