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陶铸
陶铸

概述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基本信息栏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南祁阳县

出生日期:

1908.01.16

逝世日期:

1969.11.30

职业:

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毕业院校:

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信仰:

中国共产党

陶铸(1908 01.16 - 1969 11.30),又名陶际华,号剑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永郴桂道祁阳县石洞源榔树村(今祁阳县石洞源陶家湾村)。早年当过店员。1924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在叶挺部任连长。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警卫团工作,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春回湖南,任中共祁阳县委军事委员,曾在唐生智部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秋起,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曾组织指挥厦门劫狱斗争,建立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人民武装力量。1933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同年5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并判无期徒刑,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往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8年冬赴鄂中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参与开辟鄂中游击区。后任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代理政委。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1945年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南进,途中奉命转赴东北地区。先后任中共辽宁、辽吉、辽北省委书记兼辽西、辽北军区政委组建地方部队,领导土地改革,参加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8月兼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委。辽沈战役后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平津战役中,他作为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元帅)的全权代表,参与了同傅作义将军的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平和平解放后,负责整编傅作义部,领导南下工作团工作。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5月兼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负责武汉三镇的接管工作,还曾赴长沙接收起义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陶铸同志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务委员,中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军区党委常委。1951年2月,担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主持广西剿匪工作。他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政策,胜利完成任务,受到党中央嘉奖,使广西顺利进入了全面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的新时期。随后,陶铸同志奉调广州,于1951年11月出任直接领导广东省工作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四书记。1953年5月,任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代理主席。1955年7月起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同年起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并曾兼任广东省省长。曾兼任暨南大学校长、华南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教授。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陶铸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51年至1966年,陶铸主政广东15年期间,广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南粤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0年10月至1966年8月陶铸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自1960-年担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后,陶铸同志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领导中南五省区的工作上。在他的支持下,广东一些地方较早地推行过农村生产责任制。陶铸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使“大跃进”运动之后整个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平稳恢复,并有所发展。他十分重视中南全区的水利建设和绿化工作,多次视察各地水库和林区,鼓励兴修水利,发展林业。他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和工作生活困难,并多次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知识分子是革命的,不要再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名词了,“应该叫人民知识分子”。1965年,他领导组织了很有影响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965年1月,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陶铸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开始直接参加中央的工作。他分管宣传和文教等方面事务,做了大量工作。1966年5月后,陶铸同志相继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

1966年8月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陶铸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成为中共中央第四号领导人。并同时兼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等重要职务,协助周恩来同志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面动乱形势下,陶铸同志的工作异常艰难。但他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竭尽全力协助周恩来同志支撑大局,努力保护老干部、党外人士和受害群众,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勉力维持全国工农业生产的运转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尽量减轻“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他于1967年1月遭到江青、陈伯达等人的陷害和打击,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大冤案。1969年11月30日,陶铸同志在合肥含冤病逝。

1978年12月24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陶铸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致悼词,对陶铸同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陶铸

主要著述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松树的风格》等。

图片为陶铸与夫人曾志

陶铸与衡阳出生

1908年1月16日陶铸出生于衡永郴桂道祁阳县,祁阳县清朝建国起隶属于衡永郴桂道,衡永郴桂道行政中心、首府位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存道,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俞寿璋任道尹。衡阳道(湖南省三道:衡阳道、湘江道、辰沅道)所辖县仍如清代衡永郴桂道,治所衡阳,直辖湘南34县(含祁阳县)。1937年,湖南省省分十个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衡阳。

1949年10月,衡阳解放,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改为衡阳专区,1952年将衡阳专区、零陵专区、郴州专区合并为湘南行署,行署驻衡阳市。湘南行署直辖祁阳等34县。1955年,郴县专区从湘南行署析出,复设衡阳专区,专署驻衡阳市。衡阳专区祁阳、零陵(驻芝城镇)等13县。1962年12月零陵专区从衡阳专区析出,辖零陵、东安等5县。

1969年11月,陶铸去世。1970年,衡阳专区改称衡阳地区,地区驻衡阳市,辖祁阳、祁东等8县。1983年,衡阳地区与地级衡阳市合并,当年年底,祁阳县划归零陵地区。

总上所述,陶铸从出生到死,祁阳县都基本上是属于衡阳的。因此,陶铸是衡阳人。

求学

陶铸父亲陶铁铮,1904年毕业于衡阳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湖南三师前身)。1924年9月,陶铸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同年加入湘南学生联合会(简称湘南学联,湘南学联为湘南地区学生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指挥所属34县的学生联合会),深受夏明翰、蒋先云、刘泰等湘南学联革命领袖熏陶。

工作

1954年由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理书记陶铸携专家回家乡衡阳堪考定址石鼓区北郊望城坳山(黄沙湾路53号),并命名为“衡阳市烈士陵园”。

1961年至1965年:陶铸6次回衡阳 亲手勾画石鼓、雁峰公园轮廓

1961年春,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六十条》。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被指定任农村“六十条”起草委员会主任。5月初,陶铸为修订农村“六十条”掌握第一手材料,在中共衡阳地委第一书记宁生的陪同下,回祁东、祁阳农村调查。

回乡第一天,陶铸便深入到石门公社石峰大队第三、四、五生产队察看公共食堂。为了解实情,陶铸专程到老家潘家埠走村串户,亲自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

时隔一年,1962年4月,陶铸又一次来衡阳视察,调查了解“六十条”贯彻落实情况。当他亲眼看到农村经过清理“一平二调”,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后,感到由衷欣慰。

1964年,陶铸第三次回衡阳视察。当时正是国民经济渡过三年困难后的调整恢复期。在衡阳4天的时间里,陶铸重点考察了贯彻“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他深入到建湘机械厂、江南药械厂等厂矿实地考察。陶铸还特地两次实地察看了城北的青草桥、石鼓山、朱陵洞和城南的回雁峰。一再对随行的衡阳市委领导说:这些名胜古迹都是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要结合城市建设把它们好好修复起来。还别具匠心地勾画了开辟石鼓、雁峰公园的轮廓。为了帮助衡阳搞好城市建设,陶铸还特地要广州市两位城建总工程师留在衡阳工作一段时间,具体主持几个项目的设计。在他们的帮助下,到年底,石鼓书院、回雁峰两处公园工程完成相当规模。并将陶铸自己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刻在回雁峰岩石上,为回雁峰景区增添了光辉和文化内涵。

1965年5月,陶铸第四次来到衡阳。在南岳,陶铸专门召集衡阳相关领导,具体研究规划了衡山依河为界,分设衡山、衡东两县的问题。正是在这次实地考察后,经陶铸提议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南岳、衡山的区划:将原南岳县并入衡山、将原衡山县东部以湘江为界,新设衡东。

1965年3月29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衡阳交际处观看衡阳电影幻灯宣传,接见全体放映员。

陶铸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以后,仍然关注衡阳发展。1965年10月,他在去广西途经衡阳时,还特意在此停留了14个小时。还到衡阳市三塘镇的田间地头。第二天才坐火车去广西。

名人名言1、理想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里的青年人来说,更是一个大问题。

2、在我国的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大发明家、科学家,都是一些有伟大理想的人。

3、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树立和实现崇高理想的最好社会。生活在我们这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可悲的。一个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

4.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注:曾志是陶铸的妻子。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