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玉牒

一、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

《史记·孝武本纪》:“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唐刘肃《大唐新语·郊禅》:“开元十三年,玄宗既封禅,问贺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 对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祈福不劳藏玉牒,礼天须至用金泥。”

二、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宫廷文献,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至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

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

《新唐书·百官志三》:“﹝宗正寺﹞知图谱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玉牒修书,始于大中祥符 ,至于政宣而极备……编年以纪帝系,而戴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为《玉牒》。”

明何景明《寄樊国宾》诗:“业绍青缃旧,名沾玉牒香。”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据一九三七年修订的‘玉牒’和妹妹弟弟们提供的材料,做过一个统计。”

三、泛指典册、史籍。

《文选·左思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张铣注:“玉牒、石记,皆典策类也。”

《文选·张协七命》:“生必耀华名于玉牒,没则勒洪伐于金册。”李周翰注:“玉牒、金册,并国史也。”

四、指佛道之书。

晋葛洪《抱朴子·黄白》:“《玉牒记》云:‘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于犹豫,故不成耳。’”

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前佛后佛,谅同金口;即教当教,宁殊玉牒。”

《云笈七签》卷七:“三元布经皆刻金丹之书,盛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于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谓之玉牒金书。”

五、神仙名籍。

唐韦应物《萼绿华歌》:“有一人兮升紫霞,书名玉牒兮 萼绿华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