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广义的“读者”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一般也用于称谓读书的人。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杂志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
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
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
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
《读者》杂志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然而《读者文摘》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行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 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信中提到新名有: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等等。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
《读者》的办刊宗旨《读者》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读者》的版本创刊以来,《读者》正像她的刊标小蜜蜂一样,辛勤耕耘,不断的将最精彩内容奉献给读者。封面设计精美,排版简约大方,内容传递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深受国人喜爱,最近月发行量已经突破1000万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读者》系杂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
《读者》 从创刊以来就有的版本,最常见,每月分上下两本,全年24期,国内定价4元(从2009年第一期开始定价4元,2009年以前定价3元)
《读者》(大字版) 月刊 定价:8元 全年96元 邮发代号:54-18
《读者》(繁体字版)内容与《读者》相同,主要发行受众为港澳台地区读者,每本售价10元港币
《读者》(原创版)创刊于2006年,开始为双月刊,后改为为月刊,定价5元
《读者》(乡土人文版),月刊
《读者欣赏》:读者第一本子杂志,是一本定位与高端读者的杂志。
《读者》(维文版),内容与读者相同,语言为维吾尔语,半月刊。
《读者》(海外版)
《读者》的栏目《读者》 文苑:卷首语、文苑、书林一叶、幽默小品、原创精品;
人物:人物、名人轶事;
社会:杂谈随感、话题;
人生:人世间、人生之旅、婚姻家庭、青年一代、两代之间;
生活:心理人生、经营之道、理财;
文明:在海外、他山石、历史一叶、文化茶座、人与自然、影像;
家园:人与自然、生物世界;
点滴:言论、漫画与幽默、意林、点滴;
互动:智趣、读者·作者·编者;
艺术:封面、美术插页、歌曲。
《读者》的发行《读者》杂志社与中国邮政及发行商紧密合作,通过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络发行。 1995年《读者》月发行量突破400万册。2001年以来,读者杂志社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适时整合刊物内容,在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创新,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举措。在国内期刊种数快速增长,但期刊总印数并未同步增长,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发行量持续攀升。2002年10月月发行量突破600万册大关,创历史新高。2003年10月突破800万册大关,11月达到创纪录的806万册,同比增长近200万册,创造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读者》杂志近年的广告经营额也稳步上升,2002年广告经营额达2800余万元。与此同时,《读者》杂志年利税也达到3000余万元,增长40.9%,创造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读者》已经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一个著名品牌。据目前数据统计,《读者》杂志2000——2007年已连续七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
2009年7月,读者出版集团与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举行《读者》杂志合作发行签约仪式。这是我国国营出版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与民营企业探索合作的重要事件。
《读者》的影响和荣誉在广大读者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20多年来,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作者和编者正齐心协力打造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编写着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这种高速增长、经久不衰的“《读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读者》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也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003年起在美国、加拿大同步印制。
《读者》杂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1998年至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业最高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 (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2年底,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读者》的高速成长同样也得到了众多跨国及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同,十多年来,《读者》已经富有成效的为杜邦、摩托罗拉、索尼、宝洁、中国联通、平安保险、步步高、红河等诸多国内外客户提供了广告服务,其成绩得到了一致首肯。 《读者》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信赖。
《读者》刊头题字的由来

《读者》封面的“读者”二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写。《读者》原来是四个字---《读者文摘》,因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弄出了版权官司,所以杂志改名为《读者》,之后就把后面两个字去掉了。赵朴初先生于1984年为此刊题字。
品牌对于《读者》杂志来说,1993年前几乎从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胡亚权承认,一个杂志的品牌在他们那一代人眼里,仅仅只是刊名而已,从来不曾意识到杂志的品牌竟然与一本杂志的整体形象、标识相关,更不知道杂志的刊名、形象都是应当受到保护的资产。
《读者》LOGO:绿蜜蜂
1995年,《读者》杂志社刊发了一则征集启事,有偿征集刊徽。消息发布后仅三个多月,就收到了寄自全国各地的三万多件作品。在众多应征者的想象中,《读者》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或者一只观察世界的眼睛。更有读者将杂志比喻为玫瑰,是情爱的象征。还有相当多的人把《读者》杂志设计成一幅太极图,寓意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大部分作品却是以昆虫与植物为主的形象画意。
三万多件来稿,使编辑部感到了一种深情的压力。关注一本杂志刊标的大多是些普通的读者,专业人士的比例少得可怜。此时,高海军已另任甘肃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美术编辑由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任伟继任,他负责处理作品的初选。他们从来稿中初选出了三十多件作品,从全国请来许多专家进行内部评选。胡亚权欣赏其中的一幅中华龙的图案,龙飞凤舞极有意味。但胡的提议并没有得到评委们的认同,他们认为这幅画缺少一种与《读者》杂志整体相一致的意味,与他们所倡导的书卷气不太适合。
刊徽的评选暂时“搁浅”,甘肃人民出版社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认为应向专业层面进行征集。他们决定以内部的形式,进行第二次征稿。这一次缩小到了专家层面,任伟代表杂志社去北京,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门开了一次《读者》的徽标设计座谈会,并把入围的十几幅作品都带到了北京,大家与在兰州时研讨时的看法一致。龙的气质与《读者》不相符合。用龙作为一家杂志的刊标“帽子太大”。
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主任陈汉民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作为《读者》杂志来说,征集刊徽就是要找到“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不一定好看,但别人一看,一定要认为,你戴上这顶帽子是最合适的。他建议:《读者》是一本文摘性杂志,就像一只蜜蜂一样,为读者在采蜜。能否用一只蜜蜂来作为刊标?可他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不少人认为用一只蜜蜂来表达一本杂志,有点俗。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大家每人画一幅,作品出来后,再进行评定。
陈汉民教授曾经参与设计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行与世界妇女大会、'97香港回归祖国、五个一工程等标志,是中国标志业界有影响的专家。他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现出惊人的自信。他还是坚持画了自己想象中的小蜜蜂。
设计好的几件作品带回兰州后,被隐去作者名字,请专家们品评。胡亚权与任伟的意见倾向于小蜜蜂,认为以一只小蜜蜂比喻《读者》,象征着杂志从各种报刊中采集稿件,准确地表达了《读者》的形象与社会功能,且这只绿色的小蜜蜂,学名叫做中华蜂。
最后,这只绿色的小蜜蜂被选为了《读者》杂志的刊徽。
小蜜蜂的底色是苹果绿,这种绿色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张力,它的象征意味事实上已与杂志的整体气质融为一体。这只“小蜜蜂”以及刊名组合的CI的标志色有大红、黑、灰、白四种基本色调,是《读者》杂志的基本标志色。
《读者》杂志还将入选的十几种图标作为栏目的标志,在栏目上也实现了图标化的设计,这些标志也成为《读者》杂志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7月份,《读者》杂志社正式宣布“小蜜蜂”作为刊徽。
为使此标志不再被人侵权,他们以“READERS”与汉语拼音“DUZHE”,及赵朴初书写的书法“读者”,作为一组完整的形象进行注册,最后全部注册成功。这是《读者》首次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商标注册与保护。这个小蜜蜂商标他们当时付出的稿酬是三万元,现在这个形象的价值是多少呢?
《读者》杂志发展历程由读者杂志社编辑出版、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读者》(半月刊)杂志是我国享有良好声誉的综合类期刊。自1981年创刊迄今,《读者》杂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凝聚着几代出版人的心血和智慧,历经25年的发展,月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册,达到2006年月平均发行量898万册,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中国期刊发展的成功之路。
多年来,《读者》杂志以弘扬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不渝地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以渐变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赢得了海内外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十五年来,《读者》杂志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杂志社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适时整合刊物内容,在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方面加大力度,改革创新,在国内期刊种数快速增长而期刊总印数并未同步增长、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发行量稳步攀升,2006年4月达到创记录的1003万册,已连续6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占有国内期刊市场1/30的份额。目前,《读者》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行近百万册。从创刊到现在,《读者》在国内累计发行11亿册,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强。
新世纪以来,读者杂志社陆续创办了三种新的期刊,目前编辑出版有《读者》(半月刊)、《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读者》(繁体字版)、《读者》(盲文版)(与盲文出版社合作)、《读者》(维文版)(与新疆人民出版社合作)等系列杂志及《读者(精华本)》、《读者(合订本)》、《读者丛书》及多媒体光盘、明信片等相关文化产品。读者杂志社正在努力不断挖掘开发《读者》这一品牌的价值链。
《读者》杂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1998~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界最高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3年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2004年 8月 27日,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召开“品位•质量•效益——《读者》之路研讨会”,李东升、石峰等领导同志和部分专家、读者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2005年8月,李长春同志视察读者杂志社,称赞《读者》是“大漠瑰宝”;2006年8月,在国家商务部组织开展的“商务新长征,品牌万里行”活动中,《读者》被列为知名品牌,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
2006年1月18日,以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以《读者》为核心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读者》正在向做强做大的目标坚实迈进。
2006年4月,《读者》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向《读者》杂志社发来贺信。热烈祝贺《读者》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
《读者》愿与各界朋友携手合作,共创辉煌。
《读者》2003年言论1、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
——退休后的曼德拉甘愿做一个平民
2、别担心,放轻松,要快乐!
——有过30年牢狱之苦的曼德拉,仍然精神矍铄地生活到85岁,这是他的生活秘诀
3、请不要在床上吸烟,否则落地的灰烬可能就是你自己。
——美国一旅馆客房告示。妻子们也可以用这句警告自己的烟鬼丈夫
4、殷勤善意在社交中是必需的,但也应有限度,一旦过分,殷勤就变成了卑下……在尊重朋友的感情的同时也要让朋友们相信,我们尊重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感情。
——法国著名伦理作家拉罗什福科在《处世书》中说
5、奖金和精神哪一个重要?奖金是必要的,然而一旦变为家庭开支的一部分时,就被忘却了,惟有精神支柱是力量永不衰竭的源泉。
——美国企业家玛丽•凯认为精神的力量远远超出高额奖金
6、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著名作家王蒙论学习
7、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惨痛的失败后获得的。
——英国科学家戴维说
8、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某香港电影人、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生感悟
9、一个富裕人家打算请个厨师,来了厨师就要开工资,于是请来了出纳;人多了、菜多了,于是请来了采购员、司机;开支大了,现金多了,请来了警卫……一个家庭膨胀起来了。
——一个行政体制的形成,
10、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
——作家郑逸梅如是说
11、所谓花心,就是有了爱情和面包,还想吃蛋糕的心情;所谓外遇,就是潜出了围城,跌入陷阱;所谓浪漫,就是帮老婆买包卷心菜时,还会顺手带回一朵玫瑰花;所谓厨房,就是结婚时红地毯通向的正前方。
——所谓种种
12、工作使人免除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
——伏尔泰
13、爱情不是一本书,你可以放到书柜里保存五十年不变质。爱情是一种植物,需要浇水照料。让一个人每天给同一种植物浇水,需要很大的耐心。
——爱情需要用心经营
14、司机挣钱见人就拉,会计用钱笔下生花,领导用钱签字画押,“大师”挣钱台上比划,娃娃用钱就喊爹妈,女人用钱男人身上刮,医生挣钱在病人肚皮上划。
——各种人的挣钱之道
15、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
——森村诚一语
16、有时几根面条就能撑起一段日子;有时,一堆黄金反而把日子折腾得东倒西歪。
——财富不等于幸福
17、把箭射中的所有地方画撑靶心,然后说这就是射箭人的目的。
——许多历史结论给人的印象
18、除了人类和蝗虫,很少有一种动物能在观光一个地区时把它弄得乱七八糟。
——马长山著《思路花语》
19、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是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冯骥才
20、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如是说
21、只用色情眼光看女人,近于无耻。但身为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就不可能完全不含色情。我想不出在滤尽色情的中性男人眼里女人该是什么样子。
——周国平谈论看女人的男人观
22、互相吹捧的是做官的人;互相看不起的是搞艺术的人;见面不说实话的是做生意的人。
——对话里泄露职业身份
23、你觉得保守一个秘密比传播一个秘密更有价值时,你就成熟了。
一—位父亲这样对儿子解释成熟
24、女人没本事却会要求男人有本事;男人自己没本事却会埋怨女人妨碍了运气。
——总之,男人就是不能没有本事
25、中国道路的交通状况再清楚不过地显示:中国人内心中简直是无政府主义者。
——《新苏黎世报》对中国混乱的交通表示吃惊,他们认为,如果换做瑞士人来中国开车,起码能减少一半交通事故
读者文学

读者文学网站成立于2005年8月2日,专注打造纯真、宁静风格的文学网站。
读者文学在大千网络中开辟一片净土,为您在疲于工作、惫于生活、心情烦恼、迷茫不前之时,在这里小憩一下。静下心来,泡怀咖啡亦或一杯清茶,打开读者文学,轻轻的滚动鼠标,浏览着一篇篇清新的文字,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读者文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辑精挑细选出来的,最主要的是文章符合我们网站的风格,让读者的得到心灵净化。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碰撞,在平淡中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真情。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为美好生活的早日到来而努力,不虚度年华,不因往事而后悔。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不时的到读者文学来沉淀自己的心灵。轻轻掸去外界带来的那些灰尘,给自己一份真诚,给身边的人一份关爱,给社会放一点自己的光芒。让生命在平淡中变的不平常!读者文学始终向你敞开心扉!
读者文学—纯净读者心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