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药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据统计,我国傣族药物有1200种。《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 傣药中植物类药用种主要有:麻嘎喝罕(缅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筛(龙血树)等。动物药在傣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药用种数多,而且药用部位也有独到之处。 据我国《逸周书·王会解》的记载,傣族医药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印度医药学的发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从现在发掘的《戛牙三哈雅》一书产生的年代来看,佛主释加牟尼[佛历339-420年(公元前964-前884)]的同龄人,贴身警卫、秘书,也是释加牟尼的徒弟,在释加牟尼身边主管医药及其经书的阿仑达听,为了归纳整理一套有关傣族医药方面的医药学专著,曾数次向佛主释加牟尼跪拜请求,在得到释加牟尼的许可后,阿仑达根据纳腊达和戛古先塔(传说10万年以前和几万年以前)历代相传下来的经书《纳腊达俄》、《纳腊达叫》纳西达迭、《纳西达费》、《迭哈西腊》以及《三比打嘎》(三论经学说)的《苏点打》、《文乃》、《阿皮塔麻儿干比》等经书中记载的医药知识,摘录整理编成《戛牙三哈雅》一书。成书后,阿仑达听在一次盛会上再次向佛主释加牟尼跪拜致敬,并宣布说:“我们神圣、英明、伟大的佛主是天上的大师,文武学识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人……”“今天我要向在坐的人们及佛教讲一下远古的历史所记载的纳腊达,经书中虽有所记述的医药知识,但不完整,有的尚未讲清楚。今天我要把人体的《戛牙三哈雅》更深更细地向所有的人们及佛教(指当时在场的人)讲清楚……”。据推测阿仑达听大约于佛历380年(公元前924年)写完这套有关傣医药的第一部专著。
在傣族医药形成和发展史上,傣族医学文献中记录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经典描述有同有异,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经过千百万年的艰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斗争,认识了人与自然、疾病的相互关系;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活动,懂得了对各种动植物服食的经验,并根据其复杂的味道,逐渐产生了理性认识,并给予分类命名;为了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远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常把一些御寒,解暑,可预防疾病的动、植物的叶、皮用来做衣御寒,煎煮当茶饮,从而产生了保健知识,这一演变过程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
二是吸收了一部分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
三是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医学理论知识,通过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传播媒介传入傣族社会。
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