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詹文龙

中科院副院长、原子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詹文龙[1],男,汉族,1955年10月21日生,福建省厦门人,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7月参加工作,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

1974.07——1978.02,福建省厦门东方纸品厂工人[3];

1978.02——1982.01,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

1982.02——1991.02,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其间:1986.09—1988.11 在法国大加速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6.06 被破格聘为助理研究员,1988.12 被破格聘为副研究员,1990.02 兼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

1991.02——1993.03,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二室副主任(其间:1991.09—1993.02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鲁海门和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93.03——1997.12,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青年室主任、近物所研究室主任(1993.11 被破格聘为研究员,1996.10 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7.12——1998.09,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8.09——1999.12,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99.12——2000.04,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0.04——2008.0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2008.01——,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2005.12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中共十五、十六大代表。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研究项目

从事低能、中能、相对论性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研制,对重离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80年代开始参加低能重离子反应机制研究;

80年代中期进入中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主要参加放射性束物理的早期实验,建立具有特色的放射性束流分离装置,开展新核素合成和奇异原子核结构研究。

90年代开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

90年代后期负责进行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的研制。

近年来组织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

重要成果。

1.在放射性束物理研究中发现了11种新核素,首次测量30多种核素的质量;

2.成功地研制出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PHENIX实验探测器的高性能飞行时间探测器的样机;

3.研制成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兰州放射性束流线,在此束流线上确定了一批丰质子晕核,并初步鉴别出理论预言的质子滴线外的核素25P等,促进了中国的放射性束物理实验研究的发展。

4.领导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制,并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