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讯软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即时通讯软件

定义即时通讯软件是通过即时通讯技术来实现在线聊天、交流的软件,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透过即时通讯功能,你可以知道你的亲友是否正在线上,及与他们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

特点多任务作业 异步性 长短沟通 媒介转换迅速 交互性 不受时空限制

功能文本信息交流 多媒体方式交流 音频 视频 传送文件

概要即时通讯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即时通讯不同於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 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

在早期的即时通讯程式中,使用者输入的每一个字元都会即时显示在双方的萤幕,且每一个字元的删除与修改都会即时的反应在萤幕上。这种模式比起使用e-mail更像是电话交谈。在现在的即时通讯程式中,交谈中的另一方通常只会在本地端按下送出键(Enter或是Ctrl+Enter)后才会看到讯息。

在网际网路上受欢迎的即时通讯服务包含了MSN Messenger、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NET Messenger Service、Jabber、ICQ与QQ、GoCom。 这些服务有赖於许多想法更久的(与普遍)的线上聊天媒介,如Internet Relay Chat一样知名。

1970年代早期,一种更早的即时通讯形式是柏拉图系统(PLATO system)。之后在1980年代,UNIX/Linux的交谈即时讯息被广泛的使用于工程师与学术界,1990年代即时通讯更跨越了网际网路交流。1996年11月,ICQ是首个广泛被非UNIX/Linux使用者用於网际网路的即时通讯软体。在ICQ的介绍之后,同时在许多地方有一定数量的即时通讯方式发展,且各式的即时通讯程式有独立的协定,无法彼此互通。这引导使用者同时执行两个以上的即时通讯软体,或者他们可以使用支援多协定的终端软体,如Gaim、Trillian或Jabber。

近年来,许多即时通讯服务开始提供视讯会议的功能,网络电话(VoIP),与网路会议服务开始整合为兼有影像会议与即时讯息的功能。于是,这些媒体的分别变的越来越模糊。

起源最早的即时通讯软体是ICQ,ICQ是英文中I seek you的谐音,意思是我找你。四名以色列青年于1996年7月成立Mirabilis公司,并在11月份发布了最初的ICQ版本,在六个月内有85万用户注册使用。

早期的ICQ很不稳定,尽管如此,还是受到大众的欢迎,雅虎也推出Yahoo! pager,美国在线也将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AOL包装在Netscape Communicator,而后微软更将Windows messenger内建於Microsoft Windows XP作业系统中。

腾讯公司推出的腾讯QQ也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消息软件。 即时消息软件也面临着互联互通、免费或收费问题的困扰。

发展InstantMessaging(即时通讯、实时传讯)的缩写是IM,这是一种可以让使用者在网络上建立某种私人聊天室(chatroom)的实时通讯服务。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状态信息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及能否与联络人交谈。目前在互联网上受欢迎的即时通讯软件包括王朝hi、UcSTAR、QQ、MSN Messenger、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NET Messenger Service、Jabber、ICQ等。

通常IM服务会在使用者通话清单(类似电话簿)上的某人连上IM时发出讯息通知使用者,使用者便可据此与此人透过互联网开始进行实时的通讯。除了文字外,在频宽充足的前提下,大部分IM服务事实上也提供视讯通讯的能力。实时传讯与电子邮件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用等候,不需要每隔两分钟就按一次“传送与接收”,只要两个人都同时在线,就能像多媒体电话一样,传送文字、档案、声音、影像给对方,只要有网络,无论对方在天涯海角,或是双方隔得多远都没有距离。

互联网的历史总显得具有不可思议的戏剧性:1996年,4位以色列人发明了IM的鼻祖——ICQ“坏小子”,那时它只是一个主要搞网上寻呼的“小玩意”;1998年,腾讯研发团队为QQ用户突破100人而“兴奋不已”;2000年前后,业内传马化腾打算把QQ作价100万卖给深圳电信,但深圳电信却不要。到2005年腾讯却成为中国收入前三名的互联网公司,而与腾讯一样做即时通讯的朗玛UC,依靠市场份额和用户数排名第二的优势,被新浪收购后换来了36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

常规的即时通讯软件分为两类,一类个人应用的个人即时通讯,QQ和MSN主要是个人应用;另一类是企业即时通讯,企业即时通讯,如通软联合GoCom、腾讯RTX等都是一种是以企业内部办公为主,建立员工交流平台;GoCom融合信息平台是北京通软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能够集成企业应用系统消息和电信通讯应用的企业级即时通信平台,它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孤岛、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实现人员与业务系统的实时协同,是一种高度可管理、低成本、易部署的IT平台。

GoCom提供企业内部办公沟通、应用系统消息管理、通信方式的融合等服务。它不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聊天工具,而是一个紧密与企业或政府的业务系统、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为员工提供更简便的沟通方式,增强团队的信息共享和沟通能力,为企业提供多种通信方式的选择的融合信息平台。它能帮助企业或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内部沟通成本、降低通讯费用和出差频次等从而为企业和政府节省开支,同时也能创造一种新型的企业沟通文化。

此外,目前还有一些定位于商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专门提供给各商业网站,并且提供OEM定制。如商讯即时通讯软件系列,就专门提供即时通讯系统的OEM定制。其定制产品涵盖多个行业门户网站,而定制后的产品将与网站整合,并改名换皮肤成为网站专属的即时通讯软件。

社会影响早期的即时通信是属于Unix用户的专利,随着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即时通信成为人与人沟通的另一条管道。

即时通信在2003年后与WWW、e-mail共同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流。

代表软件1.ICQ-全球使用率最高的即时通讯软件,当年腾讯就是模仿ICQ诞生的。

(该软件有中文版,不过好多年没更新了,不推荐使用,还是用英文版的吧)

2.移动飞信-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准实时和非实时)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电脑免费给好友手机发短信是我常用的功能。

3.Skype-语音质量为胜,他的网络电话也是不错的。而且配套中英日文翻译组件可以直接实现中英日自动翻译聊天,轻松和老外聊天。

4.MSN-微软LIVE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在国内商务办公不可动摇。配合照片管理器,日志离线写Writer,以及LIVE MAIL客户端。

5.UC Talk-新浪为游戏爱好者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方便在玩游戏的时候大家语音交流,增强团队作战。

6.阿里旺旺(有淘宝版和贸易通版)-是阿里巴巴专为淘宝和阿里巴巴买家卖家交流的。

7.雅虎通-雅虎旗下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适合雅虎的用户使用,而且雅虎通和多款即时通讯软件互联如:MSN,阿里旺旺等等。而且也有其网页版:进入网页版雅虎通

8.AIM-国外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美国在线AOL旗下的即时通讯软件。

9.Myspace友友-全球最大的SNS社交网络Myspace旗下的即时通讯软件。

10.网易POPO-国内门户网易旗下的即时通讯软件,这些年都没什么更新。也有其网页版。

11.搜狐搜Q-搜狐旗下的即时通讯软件,和网易POPO一样没什么意义了。也有其网页版。

12.LAVA-LAVA-点击科技旗下的一款即时通讯,特点是离线传送文件(腾讯抄的他的)不过用户量非常少,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连接网络,比较流氓,不推荐使用。

13.腾讯TM-腾讯为应对商务市场而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很简洁,但是还不完善,有点不稳定。目前有TM2008 Preview和TM。

14.腾讯QQ-当然腾讯QQ还是国内用户数量的老大,不过对于腾讯的脑残教育方针不是很喜欢。

15.王朝Hi-王朝最近即将推出即时通讯软件王朝Hi、

16.新浪魔方-新浪魔方的样子是很炫的。新浪魔方是与新浪互动社区紧密结合的桌面产品。新浪魔方通过组件化的功能组合,灵活方便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使您可以方便的与新浪博客、播客、好友产生更加紧密的互动交流,更多的趣味,更多的分享就在新浪魔方!

17.Gtalk-GOOGLE的即时通讯软件,而且在Gmail邮箱中直接WEB聊天。

无需下载直接登陆到GMAIL邮箱就用,当然也有下载版。

18.人人桌面(原校内通)-人人桌面是国内类似Facebook的知名网站校内网推出的校内通,在校内网更新为人人网以后升级换代的产品。

[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