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历史传统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诼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华夏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

新石器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上具有彩绘和绳纹为特色,称为彩陶文化;后者以轮制黑陶为特色,称之为黑陶文化。一个是代表原始农业的母系氏族社会,一个是代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和冶铜业已有明显发展和开始的奴隶社会。它们分别出现于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与公元前2900~前2000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是该阶段后期的代表人物,表示已转入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初期国家阶段。传说人物来源不一,反映各氏族部落的融合过程 。它代表华夏文化核心区的出现。

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它使黄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济之间及附近地区不同部落经过接近、交往、斗争、融合,形成华夏文化的核心区,并作为凝聚核向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地区与北方的红山文化地区扩散并逐渐进行整合,最终纳入华夏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封建诸侯造成的长期纷争而留下的六国,统一了诸夏,开创了以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由于秦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立郡县和确定度量衡的标准等政策,对华夏文化扩散与华夏文化圈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从秦把岭南收入版图以后,汉民多次大规模地向长江、珠江以及云贵地区移民,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华夏文化。当地的土著民族,由于与汉族混居,除西南的山区以外,大多接受中原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成为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北方,由于北面与西北都是干旱的草原与沙漠,当地居民以游牧为主。其南面的汉族则以农为业。由于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以及征战和防守的需要,汉人向北垦殖、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牧马,往往产生边境地区的相互斗争与掠夺。但是,双方经济上的互补产生的往来却是基本的。由于游牧民族善骑射、机动性强,往往越长城,进入中原。在东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宋代时,游牧民族大量进入边境与北方,并且建立一些不同地域的政权。元、清两代,蒙古与满族还建立全国性的政权。在这种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过程中,给华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动力、形成新的整合。此外,与新疆、西藏地区,从汉、唐以后,由于民族迁移、政治与经济等原因,不仅彼此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而且使华夏文化有所扩大。

华夏文化的发展与扩大是在汉族与周边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和整合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它不仅成为中国范围内的主体文化,而且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文化有深远影响,其共同所在地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而且还通过华人的海外移民而带到世界各地。它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后来有儒释道,但是从汉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它的以“仁”为中心,对个人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周围的人,要“孝、悌、忠、信”;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则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完整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成为华夏文化核心,也是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别。曾邦哲《结构论》从人类文明演化历史看,提出诸子百家及3教9流是早期的学科分类体系,儒家、法家、兵家等偏于政治军事与伦理领域,墨家、道家、医家和农家等偏于自然工艺与逻辑等领域,还禅家、杂家、书画家等偏于人文艺术等领域。

汉语和文字亦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中包括的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尽管彼此互通性较差,但文字的统一却弥补了此缺点,对华夏文化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汉字的方块具有特殊的笔画,而且一字一义、一字一音节、加上声调不同、同音多字使其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在书写上也成为一种艺术。

由于华夏文化包括的地域辽阔,各地环境差异较大,戏曲、饮食、建筑等都在具有共同特征基础上出现各种唱腔与乐器调合的地方戏,酸、甜、咸、辣、风味不同的菜系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在节日上,春节是其文化区内的共同节日。

二、学术期刊华夏文化1991年创刊,1994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成为公开出版物。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季刊,每季末月25日出版。杂志主编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专家张岂之教授,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李滔、白清才为杂志顾问。杂志为普及性学术文化刊物,开辟有文化评论、历史文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科技文化、医药养生、旅游文化、宗教文化、文化信息等栏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