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轨道交通

简介按照规划,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在主城区将形成“有环放射式”结构。线网由7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全长约180公里,共设站134座,其中换乘站16座,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达0.62公里/平方公里。
结合福州实际情况,《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拟在近期至2018年间建设1号线和2号线,其中1号线长28.8公里,计划2014年建成通车;2号线长26.5公里,计划2018年前建成通车,形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十字形构架骨架网。3~7号线,2030年前完成建造。[2]
在轻轨布局上,将区别情况选择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结合的方案。在城市中心区(二环路以内)线网均采用地下线路形式;在其他地面建筑相对较少、路面宽阔的地区、规划区以及郊区,将尽量采用地面线或高架线,并预留噪声防护距离。[1]
建设背景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的实施,福州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江向海、东扩南进西拓”发展战略的实施,福州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住宅区逐渐向郊区转移,人们出行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020年,福州主城区总人口将是目前的近两倍,预计将达到475万人,福州的主城区面积将扩大1.46倍,城市交通也会日益拥堵。到2030年时,仅通过闽江的机动车辆将高达道路交通容量的1.5倍以上。
与此同时,福州小汽车的拥有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福州拥有的小汽车数量比1999年增加了7倍。特别是从2004年起,年增长率高达56%。2007年每月汽车挂牌量高达4000多辆以上。这样带来的一个后果是道路安全让人担忧。
另有数据显示,福州市现在每天大约有102万人次乘坐公交车出行。而福州目前的公共交通已不堪重负,高峰时段,公交车上人满为患。且在公交路线集中的市中心等地,多条线路上集中了多条公交线路,高峰时段十分拥挤,有5~6辆公交车同时停靠在一个车站。
正是这种状况,催生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实行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交优先政策,已成为共识。
对福州来说,发展轨道交通还有另一层意义及迫切性。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城市发展明显感受到道路空间扩张的限制。只有发展不以道路为依托的轨道交通系统,才能有效利用城市空间,较好地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据预测,1号线、2号线投入运营后,福州每天乘坐轻轨出行的市民将达到82.53万人次,将承担福州市公共交通总量的14.5%。
此外,轨道交通的开通将有效改变福州市民的出行观念。由于轻轨能大量分流出行人员,道路拥堵也将得到缓解,还能引导相当一部分人放弃摩托车、电动车等传统出行工具,改乘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据悉,福州目前的公交出行率仅为17.2%,到2020年,福州每100人出行时,将有32人选择公共汽车、轻轨、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1][5]
历史福州人的轻轨梦起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福州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就已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
1995年,福州开始轨道交通规划的具体运作,在城区规划了6条主线和2条支线。
2002年7月,福州市规划局和上海交研所共同编制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围绕建设“一中心,6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初步提出远景形成两纵一横一环(4条线)网络架构,总长约136.2公里。
2007年下半年,福州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进行了商讨和论证,推荐的线网方案由7条线组成,线路总长为193.83公里。初步确定设置车站139座,其中换乘站16座。在7条线网方案中,1号线和2号线的走向初步拟定,其他5条线路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具体的线路规划和走向将以国务院批复为准。
2007年9月,福州市政府批复同意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为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市政府还成立了以郑松岩市长为组长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开展工作,具体负责福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工作。[2]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文件,已将福州和宁波、郑州、长沙等9个城市列入第二批审批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城市名单。[3]
2008年5月9日至11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在榕召开《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与会专家认为,福州已具备建设城市快速轨道的基本条件。至此,备受关注的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福州人的“地铁梦”终于迈出坚实的一步。
按照新规划,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在主城区将形成“有环放射式”结构。线网由7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全长约180公里,共设站134座,其中换乘站16座,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达0.62公里/平方公里。[2]
2008年6月19日,在6.18日本技术(福州)推介对接会上,福州市有关部门和日本代表进行了接洽。福州地铁拟引进日本技术。会上,日立工业、东京地铁、能美防灾、日建设计等20多位代表,推荐了轨道交通建设与社会环保、防灾监控报警和水雾降温等20项环保生态高科技。[7]
2009年1月,福州市城市铁路快速轨道交通《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近日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审查,这标志着该项目国务院批准立项前的审查工作已全面完成。等国务院正式批复后,计划今年内动工首条地铁线路。[8]
2009年2月28日,福州市城市地铁责任有限公司成立,为福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国有独资公司。[4][11]
2009年5月,国家正式批准了《福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6)。
2009年6月20日,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揭牌运作。[11]
附:2007年的规划:
1号线:线路起自新店镇岭下,经福州北站、省政府、八一七路、东街口、城门、吴航镇至长乐机场,线路全长约58.9公里。
2号线:线路起于上街,经金山工业园区、榕城广场、斗池路、五一广场至下院。线路全长约26.25公里。
3号线:线路起自后坂,经福州北站、排尾路至南屿镇。线路全长约27.25公里。
4号线:线路起自汽车西站,经东街、东大路、塔头路行走,在前横路折向南行,跨越闽江后经金浦小区,在仓山科技园与5号线换乘。线路总长约17公里。
5号线:线路起自汽车西站,经新厝力、阵坂、西山后,沿金州路行走,经建中、杨宅、黎升至白湖亭,继续东行,经会展中心、新行政中心至下洋。线路全长23.73公里。
6号线:线路起自金峰镇,经郑店、漳港镇、文武砂镇至江田镇,线路全长约23.9公里。
7号线:由原福马既有铁路支线部分线路改造而成,全线长度17公里。[5]
线路结合福州实际情况,《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拟在近期至2018年间建设1号线和2号线。1号线和2号线安排地下线48.5公里,高架线6.8公里;共设站46座,其中地下站41座,高架站5座;还设有1座车辆基地、1处定修段、2座停车场、1座控制中心。车辆最高行车速度每小时80公里,预计2015年客流量可达20万人次/日。1号、2号线在中心城区形成“十”字形骨架,与正在建设中的温福、福厦铁路等铁路相交叉,适应福州主城区南北向、东西向主客流通道的交通需求以及近期发展重点地区的交通需求,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初步确立公交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主导地位、疏解主城中心区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等具有重要作用。[1][3]
1号线
1号线是近期建设规划中第一条实施的线路。2009年4月,上海隧道院编制完成《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月已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方案待最后审批。根据《报告》,1号线作为线网中的南北向主干线,全长29.2公里,北起新店北部秀峰路,南至东部新城,其中地下24.55公里,高架线4.0公里,敞开段0.65公里。沿线共设24个站点,车站最大站间距为1.896公里,最小站间距为0.869公里,平均站间距1.237公里,线路敷设方式为全地下。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区间施工一般为盾构法。1号线计划2009年年底开始建设,2014年底试运营通车。[9]其北连新店居住区、铁路福州站,经市中心,向南深入重点发展地区——南台岛,连接在建的福州火车南站大型交通枢纽,规划的东部新城串联晋安、鼓楼、台江、仓山四区,与城市“南进”发展吻合。这条线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我市南、北火车站及城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的城市公共交通重要通道。[2]
线路走向
这条线路位于城市中央发展主轴,起于新店北部秀峰路沿线的象峰站,沿秀峰路-罗汉山-规划西园路-福州铁路北站-华林路-省政府-华林路-八一七路-茶亭公园-广达路-达江路-过闽江-上藤路-六一南路-则徐大道-福峡路-城门-规划站前大道-福州铁路南站-规划南湖北侧的规划螺城路-规划海峡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东部新城。[3][4][5][6][9]
车站设置
这条线路共设有24个站点,分别是:象峰站、南平东路站、西园站、福州北站站、晋安北路站、五四北路站、省政府站、东街口站、南门站、群众路站、达道路站、上藤路站、三叉街站、则徐广场站、南二环路站、盖山路站、黄山站、南三环路站、城门站、站前大道站、福州南站站、南湖站、海峡中心站和东部新城站。
据预测,上下客流量较大的车站依次为南门站、东街口站、海峡中心站等,分布在线路的偏北和南端,客流的平均乘距略长。
换乘
1号线具有很好的换乘功能,远期全线有7个站点可与其他5条轨道换乘,换乘量占全日运量的20%左右。
位于福州铁路北站南广场的福州北站站点,为1号线、3号线换乘节点,并与既有铁路、规划温福铁路、汽车北站、公交枢纽站等形成交通枢纽;东街口站,位于八一七路和杨桥东路交叉口,为1、4号线换乘节点;南门站,与2号线换乘;达道路站,位于广达路与达道路交叉口北侧,与3号线换乘;三叉街站,位于则徐大道与三高路交叉口,与5号线“十”字换乘;海峡中心站,与4、6号线换乘;东部新城站,与6号线换乘。
时间表
2009年年底,完成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如招投标、前期动拆迁等工作。第一批开工的车站施工准备工作于2009年10月开始;
2012年6月,全线结构基本贯通;
2013年3月,大型设备包括车辆采购基本结束;
2013年10月,全线轨道基本贯通;
2013年12月,完成车站装修及车站、设备安装工作;
2014年4月,开始系统调试;
2014年12月,系统调试结束,试通车。
经过的楼盘
三盛中央公园2期、艺墅 家天下三木城C区、摩卡小城、北尚、福晟钱隆御景、君临香格里、正祥尊园、世茂天城、君临盛世茶亭、万科金域榕郡、群升国际尚都、金辉伯爵山、都会华彩、阳光新仓山洋楼、大唐世家、禹洲·东方威尼斯二期。
其他
除了沿途分布的站点,全线还设1座车辆综合基地,1座停车场,1座全线设控制中心,2座主变电站及配套机电系统工程。
相关专家在车辆综合基地及停车场选址过程中,综合线路条件、城市规划定位、工程量等方面考虑,基本确定了选址方案。
线路北端设置新店车辆综合基地,位于规划秀山路以东、规划战坂路以南,与规划3号线车辆段共场址。该基地将是路网中第一处投入建设的车辆综合基地,将建成规模合理、功能齐全的多条线路共享的路网性车辆基地,集中承担1号线、2号线、3号线车辆厂、架修任务和培训任务,兼顾综合维修和物资供应任务
线路南端设置福州南站停车场,位于福峡路以东、在建福厦铁路南站西南侧、动车出入段线西北侧,与福州南站接轨。
另外,根据规划,1号线控制中心与2号线、4号线合设。1号线所有运行车辆、车站/场和区间实施集中的指挥、调度、监视、协调、控制和管理等工作,实现全线列车安全运行。控制中心具体选址在什么地方,规划提出了4种方案。其中,位于南门站与群众路站中间的地块较受专家青睐,是推荐方案。[9]
2009年12月28日昨日上午,福州地铁一号线动工仪式在则徐广场站举行[12]。
地铁2号、6号线支持长乐、平潭发展

远期规划线路
3~7号线,2030年前完成建造。[2]
3号线
南北向加密线,全长27.2公里,设站22座。其从起点经福飞北路后,在福州北站与1号线换乘,后过东岭跨乌龙江。它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南台岛西南部、台江商务中心与旧中心城区的联系,完善和稳定中心城区、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4号线
西起汽车西站,沿杨桥路在东街口与1号线换乘,至前横路折向南行至闽江北岸,跨闽江后经金浦小区、仓山科技园,经规划东部新城至新行政中心,全长25.2公里,设站22座。它将核心区外的大型客流集散点有机联系起来,拉开城市架构,支持城市“东扩南进”发展战略,促进近期建设的东部新城会展中心地区的发展。
5号线
全长15公里,设站12座,是7条线路中最短的一条。它西起洪山桥,在金洲路与2号线换乘,起终点均与4号线相连。5号线贯穿南台岛中西部,有利于金山、建新、仓山各分区开发建设,与4号线形成环形,可减轻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与城市“多中心、多组团式”空间结构发展战略相吻合。
7号线
为滨海新城预留发展的一条线路,全长29.1公里,设站16座。它起于长乐金峰镇,经郑店、漳港镇、文武砂镇至江田镇,主要沿规划的滨海新城交通干道布设。[2]
技术“福州在建设地铁时,拟借鉴日本最先进技术。”在2008年6月19日举行的6.18日本技术(福州)推介对接会上,福州市有关部门人士表示。
东京地铁公司董事濑野健助表示:“福州自然环境与东京很相似,城区内也有温泉地带。我们这次到福州来推荐东京地铁先进技术,是打算为福州建设地铁时提供防震、防止噪声和振动、温泉地带的开挖、消减废弃物等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支持。”
据悉,东京地铁公司建设工艺和施工技术都属于世界一流的。世界上现有的3000多公里地铁,有1000多公里地铁采用日本地铁技术。东京地铁株式会社(东京地铁)创建于1920年,是世界最大地铁公司。目前东京市区有8条地铁线路在运营,线路长192公里,共172个站,每天输送约600万人次。
东京地铁公司在建设地铁时很重视废弃物的消减,防止噪声和振动,引入低公害车、低公害工程机械。他们采用环保型车辆,能彻底进行车站垃圾的分类回收,使用过的车票100%再利用,车辆、自动检票机、照明荧光灯再利用;为防止环境污染,冷气装置的冷媒改为不破坏臭氧层的代替氟利昂。为提高乘坐地铁时的舒适度,降低沿线的噪声和振动,采用长轨和防振枕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