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sor
一,Windsor处理器这是2006年5月底发布的第一种Socket AM2接口双核心Athlon 64 X2和Athlon64 FX的核心类型,其名称来源于英国地名温莎(Windsor)。Windsor核心定位于桌面高端处理器,采用90nm制造工艺,支持虚拟化技术AMD VT,仍然采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二级缓存方面Windsor核心的两个内核仍然采用独立式二级缓存,Athlon 64 X2每核心为512KB或1024KB,Athlon 64 FX每核心为1024KB。Windsor核心的最大亮点是支持双通道DDR2 800内存,这是其与只支持双通道DDR 400内存的Socket 939接口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最大区别。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目前只有FX-62这一款产品,其TDP功耗高达125W;而Athlon 64 X2则分为TDP功耗89W的标准版(核心电压1.35V左右)、TDP功耗65W的低功耗版(核心电压1.2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电压1.05V左右)。Windsor核心的缓存数据同步仍然是依靠CPU内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传输在CPU内部实现,除了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以及支持虚拟化技术之外,相对于以前的Socket 939接口Athlon 64 X2和双核心Athlon 64 FX并无架构上的改变,性能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其性能仍然不敌Intel即将于2006年7月底发布的Conroe核心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而且AMD从降低成本以提高竞争力方面考虑,除了Athlon 64 FX之外,已经决定停产具有1024KBx2二级缓存的所有Athlon 64 X2,只保留具有512KBx2二级缓存的Athlon 64 X2。
二,Windsor(温莎州)加拿大一个州名
这个是加拿大温莎州的主页 http://www.citywindsor.ca/ (英文站点)
三,Windsor knot(温莎结)温莎结 男士领带的一种主流打法。
分为温莎法和半(The half-windsor knot)温莎法(The windsor knot) 两种派系。
四,英国王室现在的姓氏(1917以后使用)“1917年英国王室采用了Windsor(温莎)这一新姓氏。何谓“采用一个新姓氏”?意思就是说,英王室废弃了祖传的姓氏,改用另一个姓氏。
按照我们常人的理解,平民百姓的祖传姓氏都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王室。王室的姓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甚至历史不可改变,除非改朝换代,如果真是那样,就不仅仅是姓氏的改换了,连坐在御座上的那个人都换了。那么英国王室为什么在没有发生任何变故的情况下要改变自己家族的姓氏呢?问题就出在 “1917年”这个年份上。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卷入其中。仗打到了1917年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胜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兰德战壕里的伤亡人数令人震惊,德国成了最可怕的敌人。英国人体味到了战争的辛酸苦辣,厌倦战争以及强烈的挫败感是那个时候许多英国人的普遍心态。为了发泄对德国人的畏惧和憎恨,人们歇斯底里地诅咒恶魔般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捣毁德国人的商店,拳打脚踢昔日备受宠爱的德国种小猎狗,人们对任何能够与可恶的德国人联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挞。这还不够解恨,反德的矛头直指皇室。这时候,只是将德国王室旗帜从温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来,已经远远不能平息民众的愤怒。于是有人建议,修改英王乔治五世身上的某些东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柯堡。人们认为这个姓氏和德国人有关系,怀疑英国君主同情德国人。英王室的家族姓氏和德国人有什么关系?这事说来话长。
一个朝代是由几代人延续下来的。为什么1917年德国的尊严在英国受到了侮辱,这就需要知道德国人是怎么进入英国王室的。事情要追溯到18世纪初的英女王安妮。
安妮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父亲詹姆斯二世是罗马天主教教徒,而她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安妮在位的12年,英国在文学和艺术装潢方面达到了繁荣时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坚实而闪光的印记。但她个人生活却是灰色的,她的孩子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没有一个能够存活下来。出于后继乏人的考虑和对家庭的忠诚,安妮女王最初倾向于遵从家族的意见,选择她的同父异母兄弟作为王位的继承人。然而,英国立法机关的成员们早在1702年安妮登基以前就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他们希望王位继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而不是斯图亚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显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见所造成的伤害,依然使人们耿耿于怀。很清楚,下一个君王的人选要么是安妮女王的同父异母兄弟,要么是詹姆斯一世的后裔子孙——德国北部的汉诺威家族,他们是一个小公国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新教徒。这是令人较能接受的一家亲戚。宗教做出了决定:英国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国君。于是立法机关的成员们将选票投给了安妮女王的这家德国亲戚。根据1701年的继承法,古老的斯图亚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在外。
安妮死于1714年,于是下一个君主来自德国的汉诺威家族,这就是英王乔治一世,汉诺威家族的第一个国王。宗教将英国推进了乔治王朝时代。
乔治一世的即位为英国王室注入了德国血统。这位新君主只能说一点儿英语,只把一部分时间放在他的王国上。尽管这是一个愚钝的、不讨人喜欢的外国人,尽管詹姆斯二世的儿子和孙子一直都在觊觎王位,但是法律将王冠牢牢地戴在了乔治一世的头上,直至1727年。
乔治一世之后登基的是他的儿子乔治二世。乔治二世虽然政治上无能,但却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亲自带兵征战沙场的君王。
乔治时代在位最长的是乔治三世。乔治三世是乔治二世的孙子,出生于英国,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1岁。多次的精神错乱为他的晚年笼罩上一层乌云。这个病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四世。在乔治四世摄政和执政时期,英国在时装、家具和建筑方面成就显著。
下一个登上王位的是乔治三世的另一个儿子威廉四世,他在位仅七年。威廉四世宽厚、善良,然而又令人遗憾地常常犯错误。和其他君王比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被人遗忘的君主,人们之所以还能记住他,只因为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伯父。维多利亚是乔治三世第四个儿子的女儿,她将是威廉四世的继承人。威廉四世从心里讨厌维多利亚那个盛气凌人的母亲。作为国王,他的野心之一就是尽量活着,直到维多利亚度过18岁生日。到那时,维多利亚就可以不需要母亲的摄政而独自执政。威廉四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维多利亚女王是汉诺威家族的最后一位君王。她的登基意味着汉诺威王朝结束了,由她而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维多利亚女王的出现并没有切断英国王室与德国的联系。事实上恰恰相反,她的母亲、家庭老师以及作为监护人的舅父莱奥波德都是德国人,都来自德国的柯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认为她是那个家族的成员之一。更重要的是,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维多利亚和表兄、来自德国柯堡家族的王子阿尔伯特结了婚。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强大和繁荣的象征。“这个女人就是大不列颠帝国”。 19世纪盛行大家庭,女王也不例外,也是一位多产的母亲,共育有五男四女。到晚年时,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共有37个孙子、近80个重孙。儿孙们的婚姻不能自主,而是专门有人为他们与外国王室牵线搭桥。于是女王的子子孙孙就成了德国、挪威、瑞典、西班牙、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国王或王后。一张惊人的皇家亲属国际网就这样被织成,这张网上的一丝一缕都和女王相连。维多利亚女王不仅是柯堡家的祖母,也是欧洲的祖母。
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
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
在英王乔治五世君临王位的第八年,一个新命名的温莎王朝就这样诞生了,王家的传统和风格就这么变得“本国化”了。事后人们感到奇怪,像“温莎”这样一个具有民族性和本国化、且令大家都高兴的名字,以前怎么就没被用过呢?
五,温莎公爵温莎公爵即英国的爱德华八世。
英王爱德华八世出生于1894年6月,是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的长子。按照王位继承法,1910年被立为英国王储。下一年,又受封为威尔士亲王。王储不但鼻高嘴阔,天庭饱满,眼神里透出一股王气,一脸富贵相,而且身高体壮,健如奔马,一反英国王室历代王储体弱多病的积弊。一战爆发后,20岁的王储不因贵而娇,主动服役参战,任为陆军参谋,在法国战壕里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屡立军功。战后,王储代表英王遍访欧美各国,深得各国政界领袖好评。王储更兼体恤下情,常常便装简从,出巡街头厂矿,关照劳工生活,体会无家可归者的痛苦。英国人深为大英帝国有一个好储君而骄傲。不过,在欣慰之余,英国人也发现未来君主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对宫廷礼仪熟视无睹,全然不顾。
王储年届20以后,王室依照宫廷礼仪,开始物色王妃。无数窈窕淑女,仰慕王储位尊,风流倜傥,竞相争宠献媚,争夺王妃之位。未料年华正盛的王储冷若冰霜,全然不睬。年届30以后,王储仍然孑然一身。玛丽王后身为母后,最为王储立妃这事犯愁。苦思无策,打发人携带王储尊照,前往瑞士,用重金请日内瓦街头的独眼神卦指点迷津。独眼神卦用一只眼仔细端详了王储尊照,默思良久,收过卦金,方吐出八个字:“惊鸿一瞥,重洋万里!”王后看过独眼神卦八字真言,百思不得一解。因相信独眼神卦一向料事如神,知是天机,微言大义,到时自解,便不再费心。
1931年6月,王储心血来潮,又玩起搁置已久的老把戏,换上便装,一身普通佣工打扮,登上一列便车,只身出外游玩。火车空空荡荡,偌大一个包厢,除王储外,只有一个单身女人。那女人金发蓝眼,皓齿厚唇,体态丰盈,秀色可餐。言谈间风情千种,移步时仪态万方。王储偷窥良久,怦然心动,不禁打破在女人面前冷若冰霜的冷面郎君习惯,主动与那独身女子攀谈。二人天南海北闲扯,从伦敦的雾天到大西洋的风,从法国的白兰地到西班牙的古城堡,话越说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年届37岁的王储第一次彻底投入,感到身心愉悦的快活。这个女人来自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也就是促成英王退位奇闻的辛普森夫人。到这时为止,辛普森夫人仍不知王储的真实身份,仍把这位与她主动攀谈的英国男人当作一个普通劳动者。
列车邂返以后,王储和辛普森夫人一见钟情,成为知交。两人频频约会,形影不离,双双出没于上流舞场,下等酒吧。泰晤士河游艇上,维也纳多瑙河岸,意大利比萨斜塔,到处留下王储的开怀笑声和辛普森夫人的莺啼软语。二人一个风流倜傥,一个绝色倾城,一时成为新闻焦点和人们街头巷议的对象。有人大谈辛普森夫人被立为英国王妃的可能性,但这一猜测立即被洞悉英国王室继位惯例的人们否定。辛普森夫人虽有沉鱼落雁之色,浑身上下确实透露出雍荣华贵之气,但她年长王储好几岁,有过婚史,出身于贫贱人家。不仅如此,辛普森夫人还是美国公民。一向高傲无比的英国人绝不会接受一个已婚的美国妇女为自己国家未来的王后。这有损于大英帝国的赫赫威名!王储钟情于辛普森夫人大概是逢场作戏,一场闹剧而已。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驾崩。王储按王位继承法,继承王位,封号爱德华八世。年轻的国王文武兼资,精力过人,确实是君临天下的合适人选,英国人为自己国家有这样一个贤明的新国王额手称庆。但不出几个月,这种欢乐之情就被忧郁替代。新国王登基不到一年,就在1936年11月提出要与辛普森夫人互结秦晋。英国王室、政府、议会两院大惊,按照王室遴选后妃的惯例,这万万不可!英国首相鲍德温代表政府、王室、议会提出:英国不能接受一个美国人为王后,国王只能在王位和辛普森夫人之间作选择,如一定要与辛普森夫人结婚,就必须辞去王位!爱德华八世经过几天考虑,作出决断:坚辞王位,与辛普森夫人结婚!
1936年11月,英国各大报纸,忽然一齐在头版头条位置,用通栏标题刊登出一条爆炸性新闻,新闻正标题大书:不爱江山爱美人。副标题是:英王爱德华八世为辛普森夫人辞去王位!欧美各国读者最初认为又是新闻记者们无端生事,进行四月愚人节式的骗人报道。一些爱德华八世的崇拜者,甚至打电话给报社,指斥他们侮辱至尊无比的国王陛下。堂堂大英帝国几亿臣民的国王,兼领大不列颠、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各国王位,何患无靓女?岂能为区区一个辛普森夫人大动真情,辞去王位?没有人相信报上的桃色绯闻。不幸的是,新闻报道却是事实。几天以后,英国政府新闻发布官郑重宣布;英王爱德华八世已签署退位文件,议会已批准国王的退位要求!这真是天下奇闻:大英国王果真为一个女人辞去了王位!
1936年12月12日,爱德华八世正式卸任,其弟约克公爵继位为王,称号乔治六世。43岁的爱德华八世辞去王位后,受封为温莎公爵。不久,即与辛普森夫人在法国顺利成婚。二人婚后,双宿双飞,恩爱无比。
公爵被任为英国驻法军事代表团成员,参与军机。法国败亡后,公爵携带夫人转往西班牙。后来被任为大英帝国巴哈马总督,于1940年7月远渡重洋赴任。1972年,温莎公爵无疾而终,老死泉林,享年78岁。
温莎公爵虽然失去王位,却得到佳人,这种不爱江山爱美人之举,一时成为佳话。而在几十年过后的1996年,英国一些著名新闻媒体曝光了这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温莎公爵的隐秘旧案。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并迅速传向世界各地。这些刨根究底的记者称,据可靠档案材料表明,温莎公爵当年辞去王位,并非为了这位美国佳人,实际是因为他与法西斯纳粹早已有频繁秘密来往。在欧洲大陆战云密布,法西斯轴心国向全世界人民磨刀霍霍的当口,这位后来成为反法西斯盟首之一的英国的一国之君却向敌人暗送秋波,这是英国王室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大丢其脸的丑闻,英王室只能借口不能接受一个已有婚史的美国夫人作王后为理由,迫使爱德华辞去王位,以掩疮疤。这听起来似乎太过离奇,不幸的是,最近英王室无奈地承认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遂使传诵了几十年的佳话走了味。
六,英国城市1. 温莎(伦敦西方的城市)
七,Windsor Castle(温莎古堡)温莎古堡(英语:Windsor Castle),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区域伯克郡温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镇温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温莎城堡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时期,城堡的地板面积大约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呎)[1]。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Holyrood Palace)一样,温莎城堡也是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这里进行国家或是私人的娱乐活动。她的另外两栋宅邸则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别是桑德林汉姆别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尔莫勒尔堡(Balmoral Castle)。
有许多英国的国王与王后对城堡的建造与扩展有直接的影响,是他们的要塞、住所与行政官邸,有时甚至是监温莎城堡中的王后谒见厅 (1819年)狱。城堡的历史也和英国的君主体制有相当密切的关连,跟随着温莎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当时统治的英国君主。在和平时期时,温莎城堡会扩建许多巨大且华丽的房间;在战争时期,城堡则会加强防卫,这个模式直到现在仍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