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

河中太子太子河是辽宁省较大河流之一,流贯本溪境内。太子河古称衍水,汉称大梁河,辽称东梁河,金时称无鲁呼必喇沙,满语意为芦苇河。明称太子河,清称太资河,即今之太子河 。
本溪地处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来就享受着太子河赐予本溪人民的丰腴与恩泽。1978年省、市、县考古队在距太子河1里左右的本溪县山城子乡太子河支流汤河右岸的庙后山南坡,发现了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东北的一处。庙后山遗址属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洞穴堆积。其厚度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层,出土了人类文化遗物14件和古动物化石74种,还有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经考古证明,庙后山人起源于40万年前,是东北地区现已发现的最早人类。
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本溪县谢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打制石器,较多的骨器,且有陶网坠等,并有狍子、鹿等兽骨。
在青铜时代,太子河流域的古文明更趋发展。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太子河上游的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村陆续发掘出山城子B、C,马城子A、B、C等7座洞穴,145座洞穴墓葬,出土文物1523件。这些墓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经研究,该文化是我国夏商时期北方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隔辽河并行发展。
之后,在本溪市明山区的梁家村,又发现墓葬一处。墓为石板堆砌,墓内出土了青铜短剑和双纽铜镜,并有枕状器。推断当为春秋晚期的墓葬。
太子河流域的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太子河流域称得上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世世代代滋养和哺育着辽东人民。
太子河的水源有南北两支。南支的源头在本溪县东营坊乡羊湖沟草帽顶子山麓,北支的源头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鸿雁沟。两支流到本溪县马家崴子汇合成一股,蜿蜒西下,经由本溪县、本溪市区,到灯塔市鸡冠山乡瓦子峪村进入辽阳市境。由鸡冠山南行至孤家子,逶迤西下,经安平、西大窑、沙浒、小屯、望水台、沙岭、黄泥洼、柳壕、穆家、唐马寨等18个乡镇,至唐马寨出境,经海城三岔河入辽河,由营口入渤海。太子河全长464公里,流域而积4 00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6.86亿立方米。
太子河在辽阳境内的主要支流有24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是:蓝河、汤河、北沙河、南沙河、柳壕河、运粮河、杨柳河。这些河流生育着各种鱼虾水产。有句谚语说得好:“居就粮,梁水鲂。”鲂是鳊花鱼,扁身细鳞,是鲜美的鱼类。据《辽阳县志》记载,太子河等河川有鱼、虾、蟹等三十余种,名贵者有鲤、鲂、鲫、鲇、重唇等。
太子河更给人以舟楫运输之利。往昔没有火车、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水运就特别发达。人们凭借太子河,用牛船、槽船、木船,航行其间,运输货物。1903年中长铁路修成后,水运量逐渐减少。1941年,辽溪铁路建成,并由于太子河水位下降,更增添了水运的困难。
古河新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本着“治标治本结合”的原则,“以蓄为主”,自1958年始,到1976年底,先后建成了汤河、葠窝两座大型水库。库区风光别具情景。远远望去,汤河水库土石大坝和葠窝水库重力混凝土大坝雄伟壮观,如空谷巨擘,把汹涌的太子河拦腰截断。葠窝水库从排水廊道泄出的水,在大坝腰际形成水帘,飘然而下,如同白纱缣素,在阳光照射下,美丽壮观。在大坝腹中,还修建一道观察廊道,人们可以进入坝腹里通行。站在坝顶,库水明亮如镜,四周叠峰翠谷悉数倒映,晃漾缥缈于碧波之中,显得格外的深沉,刻露清秀。此情此景,是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创作。
据说战国时期,"秦伐燕,燕王僖走保辽东",秦兵围追甚迫,但由于燕太子丹对军队的指挥很有方法秦国也受到极大的损失,于是秦国便想出一计。某次有人(秦国间谍)向燕王进谗言:秦伐燕的原因是太子丹杀掉,将人头献给秦王,秦国可以罢兵。燕王僖听信其言,派人追杀太子河于衍水。秦国得知后大喜,于是派兵攻燕,燕遂亡。后人为纪念太子河不畏强权,热爱国家的高尚品德,遂改衍水为太子河。
灿烂文化太子河全长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本溪一百七十三点二公里。太子河流域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就是北方人类繁衍生息区域之一,故文物古迹甚多。
自古以来太子河就以富庶美丽著称,曾吸引多少诗人墨客吟咏歌唱。明嘉靖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的王之浩"过代子"诗:
代子津头泛野舫,澄波滉漾见晴光。
沙边浴鹭矜毛羽, 天外冥鸿厌稻粱。
斥堠远传清塞铎,椁丁新架捕鱼梁。
湘江两岸秋容胜,争得逃名隐钓乡。
明嘉靖监生韩承训作诗《太子环带》: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水远从千涧出,头边近依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民国诗人张之汉在《初春河待渡》中写道:
一路新泥雪踏开,沙勒马暂徘徊。
冰消衍水河声起。云破辽天塔影来。
海浩方殷沈陆患,横流难倚济川才。
崖柳苏春绿孕胎。
再开先河百年前太子河水流充足,可以航运。水产鱼类有"重唇"、"鳌花"、"细 "等鱼,都是古代皇家贡品。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经过改造的太子河不仅给本溪带来了山川灵秀,更为本溪人民带来了物产丰饶、持续发展。太子河已经成为本溪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古代本溪地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陆路只有少数弯弯曲曲的茅草小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太子河逐渐成了水上交通要道,给本溪人民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据《奉天通志》记载,清初的太子河水运已是“船排争泊,水利颇饶”,具有一定的规模。清中期后,就更为发展了,而且这时的太子河水运已由最初的用于军事目的、运送士兵、辎重、情报,发展为用于经济需求,把上游山区生产的特产运至下游来进行商品贸易。水运较之陆行省时省力,故繁盛不衰。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太子河沿岸人民就利用太子河修渠引水灌溉农田,用水作动力推转石磨制作线香,水上运输成为当时沟通上下游经济的主要通道。太子河运输的结果,使得水运的码头、物产丰富的本溪湖、碱厂等地区逐渐成为辽东山区工商业密集、人口众多的交通要地,进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本溪城市的雏形。因此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太子河水上通道,在使本溪地区成为东北历史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的主要地域的同时,加快了本溪城市的形成。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太子河又成为本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关门山水库的修建和太子河干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观音阁水库的竣工完成,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推动本溪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改造的太子河不仅给本溪带来了山川灵秀,更为本溪人民带来了物产丰饶、持续发展。正是“吾侪得饮太河水,当报母亲养育恩。”太子河已经成为本溪人民心中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