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
【学校名称】西南财经大学
中文简称:西财、西南财大
英文名: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英文缩写:SWUFE(音译:苏菲)
【校徽】
创意说明:
校徽的背景图样是一个“S”的变形,它既是西南财经大学校名英文首字母,又是西南这一地理位置的英文首字母。校徽中间的图样有三层含义:
一、它是古代布币的造型,说明了西南财经大学以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
二、它是一个“人”字形,体现了西南财经大学“育人”的办学宗旨。
三、它是西南财经大学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抽象图形,明确代表了西南财经大学。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理性和严谨的蓝色,体现出“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西南财经大学校训。
【建校时间】1952年10月11日(10月11日为建校纪念日)
【学校地址】光华校区(老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55号 邮编:610074
柳林校区(新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 邮编:611130
【简介】
柳湖之畔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毗邻杜甫草堂,校区由光华校区、柳林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从光华大学到成华大学,从四川财经学院到西南财经大学,历经三次创业的艰辛与开拓,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财经学府之一,它是培养国内高层次经济与管理人才的摇篮、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为国家金融、经济事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财经管理人才,谱写了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辉煌篇章。
【背景资料】西南财经大学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学校前身院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公学
秋日的阳光广场。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
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成华大学(原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基础上并入西南地区另外16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犹如百川归海,十七所学校汇聚在一起,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成立伊始的川财便成为当时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国家按区域重点布局的四所综合性财经院校之一。在这里荟萃了西南地区一大批杰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归润章、吴世经、刘心铨等均执教于美丽的财大校园。
1980年1月,学校正式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并被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唯一的重点院校。
1985年11月,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1995年3月,在全国文科类院校中第一个通过了国家“211工程”建设预审,接着进入正式立项程序。
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学科建设】
肃穆的经世楼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5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共涵盖31个二级学科)以及人口学、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社会保障4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设有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保险学、统计学等6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科学研究】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
巍巍光华楼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项目数量位居全国财经院校前茅。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是西部地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每年都要举办和承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中德货币政策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师资队伍】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西南财经大学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艰苦创业,英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豹隐、李孝同、彭迪先、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等都曾在校任教。教师中不乏有刘诗白、曾康霖、何泽荣、赵国良、袁文平、蒋明新等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导师。
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67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该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级教学名师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55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情况】
收获季节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合作共建了“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办学资源】
货币证券博物馆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货币证券博物馆是全国直属高校和西南地区唯一的货币证券博物馆。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财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院系设置】‖ 金融学院 ‖ 保险学院 ‖ 经济学院 ‖ 工商管理学院 ‖ 会计学院 ‖ 财税学院 ‖
‖ 统计学院 ‖ 法学院 ‖ 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商务学院 ‖ 经贸外语学院 ‖
‖ 国际商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经济数学学院 ‖ 证券与期货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人文学院 ‖
‖ 国际教育学院 ‖ 成人(网络)教育学院 ‖ 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MBA教育中心 ‖ 体育教学研究部 ‖
(排序不分先后)
【学校历史】
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10月11日,西南财经大学正式建校。然而它的光辉足迹却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海之滨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上海美国教会开办的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华籍师生,积极声援爱国、反帝运动,愤然脱离圣约翰大学。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师生们取日月光华之义定名,筹建起一所新的大学:光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校长张寿镛深谋远虑,认为战事当头,中国“需才益极”,宜使“光华精神播于西南”,于是决定在地处内陆的成都设置光华大学分部。在成都分部创办人、我国会计师制度创始人谢霖等人的悉心经营与川内各界人士的鼎力赞助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建设得颇具规模。
古老的黄楼1945年抗战胜利,光华大学返沪,成都分部被赠予川内地方人士接办,更名为“成华大学”,以表达与光华大学的兄弟情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1952年、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成华大学与西南地区另外十六所财经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立了四川财经学院。十六所学校及系科包括: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华西大学经济系、川北大学企业管理系、贵州大学企业管理系、西南财政学校、重庆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正阳法商学院、中国公学、相辉文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求精商学院、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三处。在这些大学中,中国公学创办于1905年,是我国留日学生鉴于日本侮辱中国留学生,愤而回国创办的。重庆大学商学院延续着首任院长马寅初的严谨治学与爱国精神,西南革大与西南财政学校则发展了延安抗大的精神。其它被组建的每一前身也都有着自己的光荣历史。犹如百川归海,十七所学校汇聚在一起,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也形成了一股奇异的凝聚力,在以后半个世纪的奋斗与求索中,激励着人们不断锐意进取、奋然前行。
建立之初的四川财经学院是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教育界名流、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任学院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荟萃了这一地区财经学科的专家学者。《资本论》的第一位中文译者、有“南陈北马(马寅初)”之称的陈豹隐,知名教授杨佑之、李孝同、刘洪康、归润章、吴世经、刘心铨等一批学者俊彦皆汇聚于此。成立伊始的川财,便成为当时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较大的全国4所综合性财经院校之一。这是西南财经大学历史上值得骄傲的第一次创业时期,十多年里,全校师生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逐步闻名全国。
1978年,在文革中被破坏的四川财经学院得到恢复,广大师生奋发图强,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第二次创业。第二次创业期间,学校发展迅速,变化深刻,办学规模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并于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学校按照以金融学科为重点,其它各类财经专业相互协调、综合发展的方向,在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成为在全国财经院校中位居前列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属综合性财经大学。
上个世纪末,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重点国策,历史为西南财经大学赋予了发展的重大机遇,将财大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引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西南财经大学经国家批准,加入“九五”期间国“211工程”建设行列。从1996年到2000年的短短五年中,西南财经大学以令人惊叹的“财大速度”,全面实现了“211工程”“九五”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211工程”建设的验收。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经历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学校总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迈上了一个世纪新台阶。2000年2月,国家教育部将西南财经大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划转为教育部直属,西南财经大学再一次叩开了机遇的大门。
西南财经大学与国家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经济兴则学校兴,经济衰则学校衰。西南财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就是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从起步、坎坷到兴盛的历史缩影,就是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经济、管理科学曲折前进与发展的见证史,就是财大十万学子与祖国荣辱与共、无私奉献的爱国史,就是财大人承前启后、不懈奋斗的创业史。
【大学精神】西南财经大学精神——“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历经沧桑,广大师生关注经济,关切民生,执着追求,共同铸就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它是学校师生胸怀国计民生,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勇于实践,艰苦创业,致力于以财经科学促进经济发展,献身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经世济民”,是我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抱朴子·审举》谓:“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可见,“经邦济世,强国富民”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经世济民”,是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书·君陈》谓:“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于安逸舒适。《资治通鉴·陈纪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执着刻苦,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贪图安逸享受的意思。
走过半个世纪风雨历程,西南财大几代师生将通过艰苦创业形成的、具有深厚财经专业底蕴的大学精神不断传承、升华,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作为大学精神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折射出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作为教育理念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指明了学生成才的根本方向;作为办学宗旨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昭示着学校服务于金融、经济建设事业的神圣职责。
大学信念:励精图强 团结拼搏 朝气蓬勃 争创一流
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大学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聚成的对其使命、追求、精神状态、地位、作用、发展道路的坚信不疑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判断。多年来,西南财大历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深切关怀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热忱关爱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高度关切四川和学校自身的进步与振兴从而熔铸形成了“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炽热而隽永的西南财大信念。“励精图强”体现了财大人严谨治学、孜孜以求、卧薪尝胆的坚强意志,“团结拼搏”展现了多年以来全校师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朝气蓬勃”蕴含了学校生机勃勃、后继有人的生命力,“争创一流”诠释了学校精益求精、永不停步的奋斗精神。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校将更加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信念,实现将学校建成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全国一流重点大学的宏伟目标。
光华铁树
学校光华校区明德楼前耸立着一株挺拔的铁树,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光华铁树是1939年,由当时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们种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校长谢霖带领师生们筹资买来了一棵双株的铁树幼苗在校园内种下。这株铁树树形奇特,为“V”型,师生们以此来象征对抗战胜利的祝愿。
铁树从此屹立在光华园中,默默地见证了光华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铁树,渐渐成为了光华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光华师生爱国情怀的写照。因此,此树被命名为“光华铁树”。
【校训】严谨 勤俭 求实 开拓
【学者春秋】陈豹隐 《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译者,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南陈北马(马寅初)”
谢 霖中国会计改革的先驱,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中国第一个注册会计师。
彭迪先 治学务求真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信用理论专著的作者。
梅远谋 马寅初特聘金融学家
汤象龙 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开拓者
杨 声知我者多以“学者”待我
杨佑之 首尾就烹 保护弟子
刘洪康 大师风范勉来者,主编中国第一部《人口手册》,主编中国第一部大型人口专著《中国人口》。
刘诗白不做书斋的学者,是我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
王叔云德高望重一学者,中国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创立者。
吴世经学贯中西 德被后人,是在中国普及市场营销学的开拓者之一。
许廷星“国家分配论”创立者
刘心铨 把毕生献给统计事业
左治生 遍尝人世五味 探究人生精华
刘开扬心系杜诗的古典文学教授
吴忠观 我国人口经济学的拓荒者,首先提出并论证了建立和发展质量人口学的必要性。
曾康霖师道之高品 学问以穷究
赵国良 强国系诚志 兴邦苦勤身
何泽荣致力于涉外经济专业建设
袁文平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端者
蒋明新 注视管理学前沿
郭复初构建自己的财务理论体系
刘邦驰财政金融理论的耕耘者
郑景骥 国家课题专业户
刘锡良唱响金融学苑的丰收歌
林 义 与世界最强音对话
丁任重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赵德武默默耕耘身边的世界
王国清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张合金 构筑金融与财政的复合研究平台
卓 志做实事 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