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灵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叶灵凤

叶灵凤(1905~1975),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亚灵、霜崖、秦静闻、佐木华、雨品巫、柿堂、南村、任诃、任柯、风轩、燕楼等。江苏南京人。青少年时代在九江、镇江居住。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三十多年中,太平洋战争前编过《立报》副刊《言林》、《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一度被捕。其后编过杂志,写过甲申三百年祭和苏武吞旃之类的文章,更配合国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做过搜集抗战所需的敌情材料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直到晚年退休。长期为《大公报》、《新晚报》、《文艺世纪》、《海洋文艺》等报刊写稿。其间应邀回北京观礼、参加招待会及到各地旅行访问数次。遗言以所弦善本清嘉庆《新安县志》献与国家(生前曾拒外人收购)。死后家属按照他的意愿,送广州中山图书馆,其余藏书尽献香港中文大学(他藏书甚丰,是香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作品有:小说《菊子夫人》、《女娲氏的遗孽》、《鸠绿媚》、《处女的梦》、《红的天使》、《我的生活》、《穷愁的自传》、《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未完成的忏悔录》、《美的讲座》等;散文、随笔《天竹》、《白叶什记》、《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晚晴什记》、《北窗读书录》、《花木虫鱼丛谈》、《世界性俗什谈》等;有关香港的著述《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现录》等;翻译《新俄罗斯小说集》、罗曼·罗兰《白利与露西》、显克·微支《蒙地加罗》以及《故事的花束》、《九月的玫瑰》和纪伯伦的散文等。

叶灵凤曾参加“左联”,1931年5月被除名。有一时期为刊物和文艺书籍设计封面或者做插图,大都是模仿甚至剽窃蕗谷虹儿的作品。

文学评价

历史上,叶灵凤、潘汉年等海派文人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因为鲁迅先生的一句“齿白唇红”而长期忽视了。如今看来,鲁迅对叶灵凤的不屑虽然有些是基于事实,但是,文学立场上的不同、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以及鲁迅维护自身文学霸主地位的考虑,都是鲁迅攻击叶灵凤等人的重要原因。文学立场上,鲁迅出生浙江农村、后留学日本、从未认可过上海的都市文化,这些与从小生长于城市,接受西化教育,深受波德莱尔等颓废派作家影响的叶灵凤等人大相径庭。政治立场上,虽然叶灵凤曾参加左联,但是一直比鲁迅革命的政治主张温和得多。叶灵凤等人在上海文学界展露头角时,鲁迅已经是成名已久的中年人了。当时,诸多年轻而西化的文学青年都试图改变上海文坛风气,从激烈的革命号角重返鸳鸯蝴蝶派的旧梦。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轰动一时,许多青年文人以此寻找灵感,试图创作伤感而颓废的、纵情声色的小说作品,以此减少鲁迅的影响力。这些都是鲁迅必须奋起抗击的。

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认为,叶灵凤是中国浮纨主义第一人。那被鲁迅不耻的才子流氓气正是继颓废主义后在西欧兴起的浮纨主义文学浪潮的体现。叶灵凤为人铺张,常常从邵洵美和曾朴等人的文学沙龙中学习西化的生活享受方式后,在自家的聚会中炫耀这刚刚偷学来的生活品味,还每每力争比邵洵美等人的排场更大。可是,叶灵凤过分沉浸在自恋的状态中,以至于不能刻划出生动有力的文学形象。翻开他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个比女人还要美丽的、富有文学天才的、目中无人的青年男子,小说中充斥着主人公对自我的膜拜心情,却缺少具体情节和场景支持。这个自恋的男主人公,也许是叶灵凤最好的写照,也是他为什么在移居香港后就完全放弃小说写作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