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尔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诗。同英雄史诗《江格尔》﹑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并称蒙古族古典文学的三大高峰。它最早脱胎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两部史诗的主要人物基本相同﹐故事情节亦颇多类似之处。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长期流传中﹐它们各自具备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两部独立的作品﹐《格斯尔传》从民间口头创作到定型的书面文学﹐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大约到明清以後才以各种手抄本和木刻本广为流传﹐遍及内蒙古﹑青海﹑新疆各蒙古族聚居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利亚特自治共和国等地。除了流传於民间的口头文学“格斯尔故事”外﹐书面的刻本和手抄本为数众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散文本和韵文本两大类。散文本有著名的北京木刻本﹑鄂尔多斯本﹑卫拉特本和《岭格斯尔》等。韵文本以布利亚特的《阿伯格斯尔》最有特色。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各民族学者对这部优秀史诗的性质﹑人物和产生年代作过许多考证和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有计划地展开了蒐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汉译本《格斯尔传》由桑杰扎布翻译﹐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史诗很早就流传国外﹐先後被译成俄﹑英﹑法﹑德﹑日﹑印度等多种文字出版﹐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赞赏﹐被认作东方史诗的代表性作品。

《格斯尔传》描写的是玉皇大帝次子﹑“威震十方的圣主”格斯尔降生人间为民消灾除害的业绩。他大显神通﹐把破坏牧场的鼹鼠精﹑抽食婴儿舌头的魔鬼喇嘛和称霸北方的黑色斑斓魔虎等一一消灭﹐又施展法术把沙漠改造成肥美的草原﹐使荒凉贫瘠的故乡变成了人畜两旺的人间乐园。他成为国王之後﹐对内推行造福百姓的仁政﹐对外与友好部落和国家大力发展睦邻关系﹐协助契丹国王整顿朝政﹐同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粉碎了一切敌人的寻衅进犯。此後﹐格斯尔又经历了各种磨难﹐战胜了图谋不轨的仇敌﹐终于迎来了部落的持久和平和幸福。

主人公格斯尔体现了贫苦牧民要求征服自然力和社会恶势力的愿望和理想﹐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他带著平息世界混乱的使命降生人间﹐以无比的智勇扶弱济贫﹐为争取丰衣足食﹑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而斗争。这部史诗被农牧民奉为祈福禳灾的经典﹐许多人把它谨慎供藏﹐代代相传。因而格斯尔的名字和事迹也在草原上广为传颂﹐家喻户晓。除格斯尔外﹐史诗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为农牧民喜闻乐见的人物形像﹐如善良贤淑的妃子阿尔伦高娃﹐忠勇的大将哲萨﹐容貌娇艳而见异思迁的茹格慕高娃﹐贪婪狡黠愚蠢可笑的叛徒楚通等。

《格斯尔传》继承发展了古代英雄史诗的传统﹐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描绘了古代社会生活﹐富於草原气息。它的结构宏伟缜密。每章包括一个完整的故事﹐具有说唱文艺易地多次讲述的特点。但各章之间又保持著比较密切的联系﹐故事情节打破了一般古典史诗单一化的程式﹐较为繁富曲折。紧张热烈的战斗场面和诗情画意的抒情描摹交相辉映﹐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的语言兼有民间口语的生动性﹑形像性和书面语精炼隽永的特色﹐散文中含蕴著内在的节奏和韵律﹐适於诵读。史诗大量吸收了神话传说﹑民间俗谚﹑祝词赞词﹑咒语格言﹐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反覆等表现手法﹐使整部作品呈现出雄浑瑰丽﹑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长期以来﹐这部史诗被誉为蒙古族古代文学和语言的宝库﹐对後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流传形成的过程中﹐这部史诗受到了佛教的熏染﹐人物形像故事情节中羼杂著许多因果报应观念和佛陀济世的迷信。这主要来自僧俗统治者的篡改﹐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局限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