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

图腾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了丰富而又历史渊远的天文学知识,他们以十二兽纪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猪日赶猪街。有些地方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礼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保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然而,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目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虎也不会伤害他们。当要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进门坎。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认为公鸡知吉凶,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将东西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区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公鸡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而深信。
远古时候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沼泽 人们生产力和武器都十分的落后人经常遭受到猛兽的攻击 所以就用猛兽来做自己的图腾以求神灵的保佑那时候有用狼的 熊的 鳄鱼其中因为沼泽多鳄鱼经常伤害人所以用鳄鱼的部落就多些当时最多的就是扬子鳄也就是龙最早的原形你仔细观察它的牙齿和身上的样子是不是和现在的龙很象还有眼睛以前龙的身子本来是很短就从汉朝开始变长了。
直至今日,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我们对于祖先的怀念与继承。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野猪神是北方狩猎民的崇拜对象,在满族中列为大神,说它身比山高,鬓毛如林,山里的沟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护神。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的有纳西族。在纳西族书中记述了这头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从此,牛才作为神圣物用来做祭圣物,用来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牺牲供品。纳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对马的崇拜多流传于北方游牧民与游猎民中。保安族中流传有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习俗,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仪和修建马神庙的记述。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可随处吃、走,不准人驱赶,甚至可以在田中随意吃秧苗。神马多为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志。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 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瑶、畲的盘瓠传说。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图腾的标志作用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如:
1、旗帜、族徽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西夏狼主"50年代,哈萨克族部落有的还打着狼旗。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原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2、服饰
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畲族的狗头帽。(据传说,盘瓠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机。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会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乎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
3、纹身
台湾土著多以蛇为图腾,有关于百步蛇为祖先化身的传说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纹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纹为主,演变成各种曲线纹。广东蛋户自称龙种,绣面纹身,以像蛟龙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龙之害。土蕃奉猕猴为祖,其人将脸部纹为红褐色,以模仿猴的肤色,好让猴祖认识自己。
4、图腾舞蹈
即模仿、装扮成图腾动物的活动形象而舞。塔吉克人舞蹈作鹰飞行状。朝鲜族的鹤舞。龙舞、狮舞。
图腾崇拜与禁忌
图腾崇拜首先要敬重图腾,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死了要说睡着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苏宜兴人古为蛇图腾,因此对家蛇绝对不能打杀,认为在床上、米囤上发现家蛇为吉祥,在檐梁发现为凶,应立即回避。有时还要点燃香烛用食品来供奉。瑶族"男头女肩"皆贵,不能负重。尼泊尔崇拜牛,以之为国兽,禁杀、禁捕,禁止穿用牛皮制品。因国兽泛滥,不得不定时将其"礼送"出国。其次要定时祭祀图腾。清·刘锡诚《岭表纪蛮》:"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
图腾牺牲与图腾圣餐
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温克人猎得熊,只能说它睡着了,吃肉前要一起发出乌鸦般的叫声,说明是乌鸦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温克人。且不能吃心脑肺食道等部位,因为这些都是灵魂的居所,吃后,对遗骸要进行风葬,用树条捆好,然后放在木架上,与葬人基本相同。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 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如印第安乌龟族人杀龟祭祖。壮族的"蚂拐节"即青蛙节,壮族以青蛙为图腾。分三个阶段: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正月初一,全体出动找蚂拐,先捉到者,放七声地炮,敬告天地,被尊为蚂拐郎,成为节日首领,迎回蚂拐,密封于宝棺之中,再端入花楼,在震天动地的铜鼓声和鞭炮声中送往蚂拐亭。从初一到月底,是给蚂拐守孝,晚上还要为蚂拐守灵。守灵满25夜后,葬蛙,杀鸡宰鸭,蒸五色饭,早饭后送到坟场安葬,还要打开上一年的宝棺,视蚂拐颜色以卜吉凶。
所谓图腾,
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
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关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
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关。
谭晶歌曲:《龙图腾》
蓝色星球的亿万年公转
一切都化为了尘烟
白云的下面
有一位少年
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
让南海的风送来温暖
东海的浪为我催眠
那北方的森林和西边的格桑花
映着同一片蓝天
祝福你
呀啦呀啦索
永永远
呀啦呀啦索
龙图腾
吉祥的画面
翻卷成五彩花环
站在如云的雪峰之巅
回望我美丽的家园
双手合十
道一声祝愿
我的天空永远平安
让南海的风送来温暖
东海的浪为我催眠
那北方的森林和西边的格桑花
映着同一片蓝天
祝福你
呀啦呀啦索
永永远
呀啦呀啦索
龙图腾
吉祥的画面
翻卷成五彩花环
龙图腾的由来争论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一个问题是,图腾说来自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有过一个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一些残余在延续。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其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或可称为“狭义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或可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里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如,按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身为广义图腾物的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枣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有图腾了。
图书信息

作者:田秉锷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字数:152000
版次:1
页数:149
开本:16开
ISBN:9787509701775
分类: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定价:¥19.80
编辑推荐
从媒体的废龙风波说开去,引发自古至今关于龙的传说、争论、考量,史论翔实,点评中肯,文笔流畅,有很强的文化性和可读性。每个炎黄子孙都要看的一本图书!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但是,什么是龙?为什么称中华儿女为龙的传人?什么是中华龙文化?这些依然是令很多人茫然的文化问题。本书给您娓娓道来。
龙,本是一种想象传说中的珍兽,谁也没有亲眼看过,但它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不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吗?可见“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着多么奇特的地位。龙不但是祥瑞的征兆,而且还是有灵性的神物,于此,我们有何理由不对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作一些诠释呢?
《龙图腾》为华夏炎黄子孙释读与生俱来的身份标志,为四海龙的传人提供慎终追远的归宗认同。——陈仲丹(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龙图腾》很好的解读了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演化、内涵和意义,值得向每一个中国人推荐。——冯保善(畅销书《话说唐僧》作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说龙的书,该书由“海派背景的‘废龙’风波”引起,从“古往今来的‘龙图腾’观”、“龙行天下与民族融合”、“龙的‘生物性’谜案”、“中国龙群落”、“龙的‘图腾’考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因为龙与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相关,因此本书自然也就触及龙图腾话题。
我们生活在后图腾时代,曾有的图腾历经改易,早已失却了原质原创,留下的仅是记忆残片或旧梦组合,作为图腾的龙亦免不了在中国人的生命传承中不断变形。虽然“龙不隐鳞,凤不藏羽”,但画龙说龙依然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古今认识的差异。
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承认了这一事实,才放大演义出种种神奇。今人认为龙是前朝传说,可归入虚拟范畴,于是一切归结为幻。说龙因此出现了两个领域,一个信仰的领域,一个非信仰的领域。本书的任务不是描画今天流行的种种龙符号,我们的底线是:承认龙是中国人真实的精神创造,因而自然也承认它是一个真实的信仰存在,文化存在,哲学存在,或呼应宗教情结的神学存在。反思龙文化的生成,它的人文功效是远远超过抽象神话的,评价龙和龙文化,是对历史上中国人精神创造的再认识。
作者简介
田秉锷,江苏著名文史学家,徐州师范大学教授,徐州市政协委员,原《淮海文萃》的主编,曾著有《毛泽东诗词鉴赏》、《金瓶梅与中国酒文化》等作品。
图书目录
序言小引第一章海派背景的“废龙”风波
第一节大学教授成了众矢之的
第二节辩论引发“废龙论”
第三节谁有权构塑“国家形象品牌”
第二章天人合一“龙图腾”
第一节八千年前“龙图腾”
第二节“玉龙”随身的符命观念
第三节敢问“龙”在何方
第四节对闻一多“龙图腾观”的再认识
第三章龙行天下与民族融合
第一节与“龙”并起的诸“图腾”扫描
第二节太昊伏羲氏——华夏第一龙
第三节龙,帝王之魂
第四节飞龙在天与《易经》造势
第四章龙的“生物性”谜案
第一节《山海经》扫描“龙坐标”
第二节《山海经》中的“龙生成”信息
第三节“龙有九似”的肢体隐喻
第四节“龙组合”面面观
第五章中国龙群落
第一节龙生九子
第二节“龙王”家族
第三节龙群写真
第六章龙的“图腾”考量
第一节《龙经》的信息量
第二节人与龙:打了折扣的血缘认同
第三节龙的国家级崇拜
第四节龙资源垄断
第七章龙吟东方
第一节“叶公”喜好
第二节点“睛”之梦
第三节生存还是毁灭
书摘插图
第一章海派背景的“废龙”风波
第一节大学教授成了众矢之的
2006年12月4日的《新闻晨报》披露如下: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核心提示: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正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牌。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他认为,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晨报讯: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考虑到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吴友富建议,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来源:《新闻晨报》宋杰通讯员缪迅)
最先对《新闻晨报》上述消息作出反应的人中,有上海青年作家韩寒。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评论,批评吴友富的“废龙”动议:又是一个吃饱了撑的教授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为了讨好外国人,想把中国的图腾——龙这形象改了,因为据说,DRAGON的英文意思是充满攻击性和霸气的庞然大物。那么按照这位“专家”的意思。改成温驯的没有攻击性的黄金猎犬是最合适不过的……人家韩国是不愿意首都叫汉城,让人感觉是中国的一个城市,硬是逼我们改成了首尔,而相反,我们的某些专家是多么的贱,为了让外国人看得舒服点,连中国龙都想改……一串炮仗,点着了捻子,噼里啪啦,炸了个惊天动地。一时间,新浪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搜狐网、江山信息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华网、浙江在线、中安网、胶东在线、《中国财经报》、《贵州都市报》、《中国新闻人》、《金融界》、《文新传媒》等媒体争相发布着讨吴宣言或废龙高论。论辩激烈,却并不势均力敌。从“量”上估计,赞成“废龙”的人数百不及一,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是“护龙”、“保龙”一派。从“质”上分析,“废龙”者多张扬反专制、反盲从、反传统、反因袭的旗帜。而且从中华民族多族构成、各有所尊的角度,质疑“龙”的至尊地位;“护龙”者则多立足于历史因袭、传统继承、主流文化及人心取向,极言“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轴心”价值。网友与文友们的自由表态,既不乏高卓之见,又难免皮相之论,既集萃了忧国之议,又发泄了伤时之叹。林林总总,无不显示了山野隐贤、江湖藏龙的民族底蕴。在《新闻晨报》披露“废龙”消息的同一天,吴友富曾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对“国家形象”的“构塑”作过详细的阐明。《光明日报》这样报道:最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课题被列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据了解,目前全国针对“国家形象构建”专门立项的研究课题并不多见。
“国家形象”的概念是什么?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有什么意义,应该如何着手?记者走访了这个课题的学科带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吴友富教授认为,国家形象品牌是一个国家的标记。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安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吴友富指出。即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形象标志,我们也远远没有把它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比如中国的“龙”,其形象往往让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过多地理解为凶猛残酷,咄咄逼人,充满霸气和攻击性、挑战性;而“凤凰”、“龙凤呈祥”等宣示温和善良与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形象,则能较为清晰和准确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本性……摘录仅数语,已见倾向。认真解读吴教授的言论,剥离掉那些空泛的、永远正确的议论,他对“龙”的态度虽然未加明言,但否定意向却已显露。听话听音,吴教授为国家的筹划实际上暗含着个人好恶。这就无须责怪网友们出言不逊,对吴教授的人品、学问大打问号。责难声铺天盖地。吴教授成为众矢之的。新浪网当天进行的相关网民调查表明,截至下午5点,近10万网民参加了投票,其中90%以上的网民认为,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象征,早为中外所普遍认同,应该继续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