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
词语·赤口【拼音】:chì kǒu
【注音】:ㄔㄧˋ ㄎㄡˇ
[词语解释]
释义:(1).谓谗毁者之口。
【出处】:唐李翱《准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示例】:宋陆游《养生》诗:“忠言何啻千金药,赤口能烧万里城。”
释义:(2).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
【出处】:宋储泳《祛疑说》:“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讼。”
【示例】:宋 陆游 《己未重五》诗:“安用丹书禳赤口,风波虽恶不关身。”
释义:(3).见“ 赤口日 ”。赤口日指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当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称为“小年朝”。
习俗·赤口赤口亦为“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故此农历正月初三是凶日,不宜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含“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带来贫穷。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传说初三晚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故当晚一般人都会提早睡觉,以免骚扰鼠辈亲事。当晚亦会有“老鼠分钱”的习俗,在家中角落洒盐、米、糕饼供鼠辈们享用,这些给老鼠的食物称为“米妆”,寓意于新一年间与老鼠共享收成。
不同地方于赤口日有不同的习俗:清代期间,闽南人有“出郊展墓”的习俗,即到祖坟祭祀;在香港,不少人会到车公庙祈福,亦有人会到郊外远足或参与赛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