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崖
李青崖(1886—1969),湖南湘阴人。1907年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12年毕业于比利时列日大学。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曾组织湖光文学社,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主要译著有《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左拉《饕餮的巴黎》、大仲马《三个火枪手》等。
李青崖是20世纪我国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熟悉法国文学,曾以翻译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著作闻名。他生前多年曾在大学任教,培养过众多文科人才。他在1969年“文革”期间在上海悄然去世,但他非凡的成就至今为广大的读者所怀念。他1886年生于湖南湘阴,去年是他诞辰120周年。
早在20世纪初,李青崖以公费留欧,在比利时列日大学主修理科,后因对法国文学深感兴趣,前往巴黎,研究法国文学,猎涉颇广,对法国作家大仲马,左拉,法朗士,福楼拜的小说都十分喜欢,尤其钟爱莫泊桑的小说。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着力描写平凡的法国人不惜牺牲反抗到底的民族气节,宣扬爱国主义。李青崖认为译述莫泊桑的作品,切合当年内忧外患中我国的需要,可以鼓励广大读者奋起自救。因此他返国以后,坚持翻译莫泊桑作品,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宣扬西方进步思想
李青崖从法国归来,曾一度担任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和著名的教师杨昌济,黎锦熙,徐特立等共事,并一起组成健学会,宣扬西方进步思想。他还同情其时该校进步学生蔡和森,毛泽东,萧瑜等所组哲学研究小组,让他们在自己的祖居有名的园林“芋园”内活动。
当年“芋园”在李青崖的主持下,还为新民学会主办的留法预备班设立教室,李自己担任法语教师。听课的有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富春等人,徐特立也曾参与学习。年轻的李青崖一度成了这些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热心的赞助人。
30年代中期,李青崖终于开始担任文学教授,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并开始发表莫泊桑著作的译文,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关注。但是,1937年7月7日开始抗日战争,8月13日上海成为战场,复旦大学地处江湾,李青崖的住处毁于敌机轰炸,李本人和妻子女儿仓惶逃难,家私全部损失,三个人仅仅抢出了李最爱的法文原版的《莫泊桑全集》。
开展抗战文艺活动
此后,李青崖就随复旦大学师生内迁,经江西,湖南到达贵阳。在贵阳5年期间,他主要在内迁的大夏大学任教,主持文学教学。他治学严谨,受到师生的一致称道。此外他同当时在贵阳的著名作家谢六逸,蹇先艾一起,尽力开展抗战文艺活动。他们组织“每周文艺社”,为《贵州晨报》开办《每周文艺》副刊,担当起宣传坚持抗战到底的重大任务。李青崖曾是副刊的重要的作者和组稿人。1940年2月,也就是李青崖和谢六逸,蹇先艾他们,主持过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的工作,起过团结贵州全省文艺界加强抗战宣传的作用。
1942年秋,李青崖应湖南大学的聘请,到湖南辰溪该校任教,开设多种文学课程,指导学生迈进文学园地,备受学生欢迎。他的一个学生谭佛雏的一篇回忆录曾写道:“先生教学多方启人思考,拓宽眼界。”“先生为人坦荡,忧国之念,无时或释。常使学生深思力索而有所收获。”
《莫泊桑全集》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李青崖翻译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左拉,大仲马的译作相继出版,名声大振。他以文学成就的盛名,被委任为上海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年上海文史馆成立,文化界元老张元济被任为馆长,李青崖被任为副馆长。这期间,他已是耄耋老人,曾利用业余时间修订他的译作《莫泊桑全集》,力求信达雅,不遗余力。“文革”期间,李青崖深感文坛动乱,无法出版自己的精心译作《莫泊桑全集》,倍感忧愤。1969年10月,他由于患肺癌溘然去世。直到二十余年之后的1996年,李青崖所译《莫泊桑全集》才经湖南文艺出版社陆续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