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虎斑鳽

概述海南虎斑鳽是中型的鹭科鸟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鸟的踪迹,因此有“海南虎斑鳽已灭绝”之说。海南虎斑鳽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称:海南虎斑鳽外文名称:White-eared Night-heron, White-eared Night Heron别称:海南夜鳽、海南鳽、海南虎斑鸠、白耳夜鹭
二名法:
Gorsachius magnific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目:
鹳形目
科:
鹭科
属:
夜鳽属
种:
海南虎斑鳽
分布区域:
安徽、广西、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人工饲养情况:
南宁动物园8只,柳州动物园4只
汉语拼音:
hǎi nán hǔ bān yán
命名人及时间:
Ogilvie Grant, 1899
目录[隐藏]
体态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生存现状保护级别南宁动物园的海南虎斑鳽

体态特征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体长为51—60厘米,雌鸟较小,尾羽的数目与鹭类相同,都是12枚。但它的体形肥胖而粗短,颈部和腿也比较脚亦短,外形和典型的鹭类明显不同,眼先和胫下部裸露.站立和飞行时也将颈部收缩,但没有鹭类明显,黑色的嘴较为粗短,嘴的基部和眼先为绿色。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长长的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个白斑。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颏部、喉部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直通到下喉部,颈部的两侧具有棕红色的斑纹,前颈下部中央为暗红褐色,两边为黑色,其余下体均为白色,胸部及体侧杂有灰粟色的斑纹。腋部的羽毛为葡萄褐色,还具有白色的中央纹。虹膜为黄色,脚为绿黑色。
分布范围

海南虎斑鳽是我国特产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仅见于安徽霍山,广西武鸣、隆安、瑶山、浙江杭州市、临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阳,广东英德和海南白沙、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地。其中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
生活习性海南虎斑鳽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
生长繁殖

关于它的野外繁殖情况目前尚一无所知,每次雌鸟产3-5枚卵。
生存现状据文献记载,自英国在1899年发现海南虎斑鳽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在中国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区发现过其踪迹。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动物考察队曾在海南作过多次调查,时间长达数年,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此后一直再没有关于该鸟踪迹的报道。1999年7月,广西大学周放教授在广西上思县凤亭河库区意外发现了这种鸟,推翻了“海南虎斑鳽灭绝”的观点。2007年10月份,广东南岭一科

研人员在给领导拍工作照时,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踪迹。
按照最先发现的时间来看,黔东南州雷公山首次发现该鸟的时间为2007年8月10日,比广东早。在雷公山发现海南虎斑鳽的踪迹,不仅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新记录,也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物种考察都极具意义。
2003年4月,广西横县六景镇居民黄福联从山上捡回两只被风吹落的幼鸟,经专家确认为海南虎斑鳽,黄福联将这两只海南虎斑鳽送到南宁动物园。南宁市动物园共有3只海南虎斑鳽,另一只是2003年5月30日由南宁一市民在市郊拾到后送至动物园的。2009年7月广西柳州市先后有市民发现四只该鸟,并送柳州动物园饲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I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南宁动物园的海南虎斑鳽2009年5月3日,一只海南虎斑鳽雏鸟在南宁动物园顺利破壳而出,不仅标志着世界上首例由人工饲养、人工孵化的海南虎斑鳽繁殖成功,还意味着这种被誉为“神秘鸟”的濒危鸟类将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5月7日世界首例人工繁殖

海南虎斑鳽新闻发布会
6月1日第二只人工海南虎斑繁殖成功。
此外,在2009年,南宁动物园还得到了三只海南虎斑鳽:
9月1日横县镇居民农建赠送海南虎斑鳽。
10月5日横县吴弘滔小朋友捐赠一只海南虎斑鳽
12月15日 横县六井村民捐赠一只海南虎斑鳽
南宁动物园现有的海南虎斑鳽数量已达到8只,超过柳州动物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海南虎斑鳽种群,并有望在2010年进一步扩大种群规模。南宁动物园专家表示,希望通过对海南虎斑鳽进行养殖研究,人工培育出更多的海南虎斑鳽,逐步放归大自然,让海南虎斑鳽这个珍稀的物种得以延续下去。

让神秘鸟不再神秘,让濒危动物告别濒危。南宁动物园将继续与社会各界一道,为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和保护全球物种多样化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