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中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图】王振中,男,1949出生,山西平定人。北京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年-1981年在北京经济学院学习,1982年-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关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先后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图书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研究成果.优秀信息奖”等。现兼任中国期刊协会经济期刊联合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动态》主编兼社长、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综合开发院理事、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国光基金秘书长及国光公司独立董事、中国城市发展基金执行委员等。自改革开放依赖,他在经济理论方面取得了以下的成绩。
一是在市场化的改革思路方面。1987年他与其它人联合发表了《市场化改革思路的主要特征与内容》一文,在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年还与陈东琪共同发表了《关于资产人格化的思考》。1988年他在香港的《中国外贸》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市场化是大发展的明智之举》一文,指出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价格偏差”、“市场导向偏差”、“管理手段偏差”的根源就在于“体制偏差”,因此中国对外贸易要发展,就应推进对外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1988年的《海南发展战略》的研究中,他提出“海南对策设计的基本方向就是使海南经济市场化、信用化、国际化,使海南车工那位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并且设计了“市场换技术、市场引外资、市场促出口”的对策,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自1992年起,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入关”的文章,指出了我过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益处何在,我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主要限制是什么,提出承诺市场准入需对经济机制进行彻底改革。1993年他与戴园晨合作出版了专著《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为中国走向开放型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1994年,他出版了专著《经济特区与出口加工取得比较研究》。成为了运用比较经济的方法研究经济特区的第一人。
二是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1987年他发表了《中国对外发展与改革的理论思索》,对束缚中国外贸发展的三种陈旧观点,如“调节余缺论”、“短缺需要论”、“产品替代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四条改革对策,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评为全国首届中国外贸发展与改革获奖论文。1987年他发表的《汇价水平的变化与对外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被中国国际金融学会评为全国首届国际金融研究优秀论文。1987年他发表的《对外开放中的货币自由兑换探讨》一文,提出了使人民币早日进入自由兑换之列所需做的8个方面的改革,并以《要报》形式呈上。可以说这是我国教早研究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论文。
三是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方面。1989年至1990年,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中心作访问学者。回国后,他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例如“市场控制假说”、“非过剩资本型国家海外直接投资论”,被理论界同仁称为是“有说服力的新见解,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创造性成果”。1992年他发表的《对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实证分析与思考》一文,不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中国三大汽车合资企业的有权威性的参考文献之一。1994年他发表了《资本难道真的没有旗帜吗》一文,影响极大,被列入《改革》杂志十年大事记。1996年他发表的《我国经济特区论争中存在理论盲点》一文,探讨了国际贸易规范与区域优惠政策的关系、市场经济国家与区域优惠政策的关系、税制的改革与区域优惠政策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市场经济制度与区域经济制度可以并存的见解,推进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1996年他发表的《在开放中学会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一文提出,不能搞没有中国品牌的市场经济,不能一味搞没有知识产权的组装产品,不能搞带有串谋性质的连锁董事。1997年他发表的《开放条件下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之探讨》一文,研究了国际上流行的评判公司国籍的有效标准问题,对所谓无国籍的全球公司问题表示疑义,提出应对外资实施有效监控。1998年发表的《我国‘三资’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一文,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四是在经济全球化问题方面。1994年他主持课题组在“金三角”进行了深入调查后,提出了中国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中要摆脱“大国小角色”的地位。1995年他主持的课题组在对图们江流域进行考察后,对图们江开发工程的国籍合作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1998年他发表论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学家的警告》,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泡沫经济的精彩论述,在各界引起关注。1998年他主持的课题组提出了《关于成立“9+1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议》,明确提出中国与东盟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同时,他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对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扭曲观点,如“市场无国界论”、“公司无民族论”等进行了理性的实证分析,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
现在,他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每年担任学术系列著作《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的主编。
2.书画家(1939.12—)回族,别名阿里,河北沧州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3年级人物、山水、花鸟画全面学习,从师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郭味渠、宗芝香大师。4-5年级入

李可染先生山水画工作室,1961年拜李苦禅先生为入室弟子。毕业后任教于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现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第八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贵州省省馆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高级职称艺术体育评委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山画会会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兼职教授。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1970 年为人民大会堂作《娄山关》丈二匹大画,后陆续为天安门城楼、北京饭店、新华社诸单位作大画 20 余幅。
1982年以来曾先后在厦门艺术馆、北京荣宝斋、北京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汕头书院、河北省书院举办个人书展。
1990年、1997年两次赴日本考察、请学。
1990 年 3 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王振中画选》。
1993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王振中书选》。
199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振中师生书集《黔苑墨迹》。
1995 年在北京美术馆举办王振中师生“黔苑墨迹”画展。
1998年秋应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邀请参加“河山书画”第五回展。
1998年冬赴澳大利亚参加由中国、澳大利亚文化部举办的“悉尼中国书展”。
2001 年国画《梯田入镜图》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日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名录》。
王振中曾先后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北京晚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刊登、播报。
3.华南农业大学教授(1956-)1956年生,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1987),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博士后(1993)。1993-1994年剑桥大学Clare Hall聘问研究员,1994年10月遴选为剑桥大学终身成员(Life member)。
1993年2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任原植物保护系副系主任,1995年任系主任,1996-2001年任资源环境学院院长,1995年至2006年任中共华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委员。历任华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博士点首席专家等职。现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和广州市留学回国人员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1990年被农业部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2年4月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农业部评为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多次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
至2006年先后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及部省级研究课题15项,主持其它课题1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全国统缟教材2部、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2部,主编省级教材1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研究成果获省级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在教学方面,先后独立主讲博士硕士及本科生课程6门,参与了其它1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的本科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
研究领域较广,包括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物病害综合防治、资源微生物等。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动态、植物/病原物相互识别和信号传导、病原物致病因子、微生物资源利用等。
在植物病理学专业植物病理生理学和植物病害流行学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微生物学专业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农业微生物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4.美术家(1943-)字中伯,1943年3月10日出生于广西桂林,浙江肖山人,汉族,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长居广州,在七十年代是市文化局和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班子主创人员,曾任职报社美编、专业教师、平面设计师,现已退休。广州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中国画院副秘书长。现已退休。
5.陕西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务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才艺术委员会一级艺术委员、人民日报社社教部中和书院院

士、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先后在国内国际书法大赛上获金、银、铜 、一、二、三等奖三十余次,并被多家展馆收藏或碑林刻碑,入选多部名人传集,其楷书端庄古朴,行草书俊逸而沉著。书作古拙质朴、简洁散逸、耐人寻味,倍受行家青睐,多被有识之士收藏、礼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