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抗日名将、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郑洞国

郑洞国(1903—1991),汉族,湖南石门人;曾用名郑桂庭,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幼读私塾,十七岁入石门中学,在校期间,曾考取湖南陆军讲武学堂,讲武堂因故停办,返石门完成中学学业。毕业后,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教师又考取湖南商业专门学校。

1924年,他顶用别人姓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并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参加平定广州反动商团叛乱的战斗,担任广东军政府警卫。11月,黄埔一期学生提前毕业,他被派任教导一团第二营第四连党代表。

1925年2月,他随校军东征。次年,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营长。1926年7月,他随部编入东路军参加北伐,作战积极勇敢。次年6月任第八团团长。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任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议。1928年3月至同年10月任第九军教导团团长。1931年底,他升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1933年春,侵华日军企图进占华北,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他率部驰援,在古北口与日军血战两个月,给日军以重创。是年秋,他奉命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次年6月,被派任第二师师长。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郑洞国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战役,与日军浴血奋战,给日军以重创。“七七”事变后,抗战爆发,他又首先率第2师参加了平汉路保定会战。1938年3月,郑洞国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95军军长,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底,郑洞国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第11军(后改为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次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同日军血战20余日,迭克要点,两度攻入昆仑关。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升任新编第11军军长,旋改第8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并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郑洞国

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被派往印度担任新1军军长。5月中旬,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的战斗打响。密支那是日军缅北作战的大本营,城里城外、地面地下均修筑了永久性坚固的防御工事。日军借此拼死抵抗,致使密支那久攻不下。7月上旬,郑洞国前往密支那指挥作战。他亲临前线,认真观察、分析守城日军的防守特点。见日军依托工事,以逸待劳,打不了就躲进地下,于我不利。于是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掘壕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7月7日,中国军队发动全面攻击,使用密集炮火,对敌进行地毯式轰炸。日军通讯设施全部切断,指挥失灵。8月3日,中国军队又发起总攻,导致日军全线崩溃,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切腹自杀,残余日军全部被歼灭。这场攻坚战,摧毁了日军在缅北最后的战略重镇,日军缅北防御体系从此土崩瓦解。

抗战胜利后,他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授中将军衔。蒋介石大肆调兵遣将、全面发动内战后,他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去东北参与内战。人民解放军打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主力损失惨重,他看到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覆亡命运已不可挽回,请假去北京治病,想脱离东北战区。蒋介石却令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组织部队去守长春。

1948年6月起,解放军围困长春5个月,他率部突围,出城后遭到解放军猛烈截击,又退回孤城死守。所部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后,他仍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10月19日凌晨,解放军攻入中央银行,他率部放下武器投诚。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东北局的电文中指出:“郑洞国为黄埔高级军官,此次又率部投降”,“应给以礼遇”。

郑洞国

郑洞国1946年—1949年担任“湖南私立九澧中学”校长,该校为现今“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1950年,他去上海治病路过北京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劝他出来工作,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他目睹人民政府管理上海的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安居乐业的情景,受到深刻教育,后来在自传上写道:“在事实面前,我真是叹服了。”1952年春节后,他到北京,坦诚地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新认识,表示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受到周恩来的嘉勉。6月举家迁往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

郑洞国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国民党新一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

代表人物:郑洞国、孙立人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是中国驻印军主力“天下第一军”。新1军的前身为新38师。该师的底子就是财神爷宋子文大名鼎鼎的财政部税警总团改编而来。

郑洞国

特别说明税警总团自组建之后在1932、1937年的两次上海大战中伤亡殆尽,1940年重组之后由孙立人将军任指挥。所以新38师与“一二八”、“八一三”没有什么关系。

1941年底随66军进入缅甸作战,仁安羌一战中,孙将军仅率领一个113团前往解围,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甚至被媒体称为“东方隆美尔”,同时113团也伤亡过半。随后由于远征军指挥混乱,孙立人未随大部队北撤,而是完整撤退到印度。过境时英国军队竟要求新38师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入境!孙将军当即回绝,下令加强警戒、准备战斗,后来英军参观了新38师营地,军装虽破却干净齐整,枪械虽差但擦得锃亮,还带来2门迫击炮4挺重机枪。与那些连裤子都扔在逃跑路上的英军绝对天壤之别。英国人一下被折服了,第二天就奏乐鸣炮欢迎。大快人心!

1943年撤退到印度的新22、30、38合编为新1军,首任军长郑洞国,此时新22师也在其建制之中,出国远征的中国士兵,在美英盟军的帮助下,在兰姆伽整军经武,刻苦训练,练就丛林战的过硬本领,日后的新7军军长李鸿作为“兰姆伽营地的开拓者”因为干练坚决而被史迪威称为“东方的蒙哥马利”。

第二次印度缅甸战役,今非昔比的新38师,士兵身强力壮,武器新颖精良,智取强攻,一下冲开野人山的第一关隘“鬼门关”。打扫战场,8名日军生俘,110余名日军被烧死闷死在堡垒内,战胜种种困难,逐一歼灭盘踞在野人山的敌寇,10月29日新三十八师终于突破险峻的野人山。激战90天的孟拱之战,经新38师两昼夜的奋勇拼杀,以胜利攻占而告终。

1944年4月与美军联合围攻密支那,毙敌2000人,俘虏70人。新1军攻击八莫,新38师作为主力,在美国轰炸机的配合下,恶战一个月,与日军一个战壕、一个地堡地争夺,这一仗消灭日军2400余人。盟军当局后来将八莫的一条马路以新38师师长李鸿的名字命名。1944年8月孙立人升新1军军长。

整个反攻战役中战果辉煌:击毙日军联队长以下官兵33000人,打伤75000,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占公路646英里(大约1140公里)。自身伤亡170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役中曾俘虏日军1200多人,时任新38师长的孙将军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全部活埋。只有一人幸存,因为孙将军得知他是台湾人。也让日本人明白,杀降可不是他们的专利。日军后来一听新1军、新38师大名望风而逃。使新1军博得“天下第一军”的美誉。缅北与滇西的反攻战,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对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到1945年6月,新一军凯旋回国。

1946年1月1日,孙立人奉命参加联合国参谋首长会议。2月17日,新一军开始奉调船运秦皇岛。3月下旬全军运抵东北。随即北上铁岭,锦州,辽中,沈阳,新民等地,并无大的战斗,倒是驱逐了一些每日抢劫强奸的苏联红军。

郑洞国

东北第一场大仗为四平之战,自4月17日开始直到5月18日结束,足足啃了一个月。东北民主联军为了执行军委“化四平为中国的马德里”的命令,调集14个旅(师)构成绵延上百里的防线,此战相当激烈,双方都拼尽全力,杀得昏天黑地,甚至出现了新1军50师用重炮、120多挺轻重机枪打烂泊罗子阵地的战例,呈现僵局态势,最终以新6迂回威胁解放军退路,解放军被迫撤退而告终。

此战前军长孙立人前往英国接受英王勋章,新1军没有军长在营已有4月有余。大战在即却仍不见带领他们一齐斩关夺隘,横扫印缅的军长归队,全军将士士气浮动。熊式辉派郑洞国临时指挥新1军。郑洞国虽曾是新1军军长,但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训练等,威信无法和孙立人相比。故从4月21日开始攻击四平,师长都态度消极,火炮打得凶,地面步兵却不努力攻击。无疑影响了战力发挥。而且16日,刚投入四平方向担任左翼迂回的71军主力在四平近郊遭受重创,丧失战斗力,只剩下新1军独力从正面强攻四平。如此条件下,以一军之力攻占四平显然不现实,无可厚非。5月中旬,民主联军7师向新38发动进攻,损失1000多。15日,孙立人赶到新1军军部,连夜制定攻击计划。新1军官兵见军长回来了,士气大振,奋勇猛扑林彪防线,在新6的配合下终于第一个攻进四平。

“四平保卫战,解放军受到相当大的元气损失,许多主力部队失去战斗力,黄克诚部三师七旅,原为井冈山之老部队,四平撤退后只剩3000余人,失去战斗力;万毅之三师原有12000人,经四平战斗伤亡及撤退中被追击溃散逃亡只剩4、5000人,失去战斗力;一师梁兴初部剩5000人还保持有战斗力;二师罗华升部还保持有战斗力;邓华部保一旅损失相当重;其次八旅、十旅、杨国夫部七师也弄得疲惫不堪和不少损失……”—摘自民主联军给军委的总结报告。虽然战后承认只损失8000多,但实际上远远不止,东野一直讳莫如深,具体的数字仍是迷。

而另外一场著名的战斗为1947年3月德惠守卫战。这是东北解放军第一次向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进行的正规攻城作战,潘裕昆的50师在德惠被围,孙立人勉潘裕昆沉着固守,并告潘裕昆三日内将亲率援军解围,同时亲率部众北上解围;同时,71军亦由农安侧击德惠。解放军集中了4个师、80门火炮,4辆坦克,以6纵为主力,可以说是绝对优势,且部队刚打了胜仗,士气旺盛。但是激战3天,攻坚却失利了。由此暴露出解放军在正规战、攻坚上的许多不足。德惠被围攻之同时,新1军留置在松花江北岸由50师149团第1营第2连连长郑明发率部固守的桥头堡亦受解放军围攻,长达24天。解围后,坚守德惠的149团及郑明发连,由蒋委员长特赐名为「中正团」及「中正连」,并颁发正式关防证书。但是在辽西会战之前,新1军进东北时编制的3个师曾经报销过6个团,分别是新30师89、90团,新38师112、113团和50师149、150团,作为新1军起家骨干是新38师(地位相当于新6的新22师)先后有2个主力团被歼,战绩比起新6,相对“虎师”有所不足。在黑山阻击战中也曾发动进攻,可惜那时已经太晚了,随着东野主力的到来,加上廖耀湘的病急乱投医,胡家窝棚之战,解放军以凌厉的攻势迅速捣毁廖耀湘司令部,逼其兵团退至唐家窝棚一带,廖耀湘在撤回沈阳之际,手拿报话器发话:“我是廖耀湘,现在我宣布撤退命令......”。这时,第九兵团参谋长杨昆急步上前劝阻道:“司令官,不能用明语,千万不能用明语......。”廖耀湘焦燥地打断杨昆:“我现在需要的是时间!时间!”接着他用明语命令到:“现在敌情严重,潘军长……我的司令部突然遭到袭击!现在由你指挥新一军、七十军169师和重炮部队,沿大虎山至新民地区向沈阳撤退。我亲率新六军22师、新三军第14师经大虎山至老达房渡辽河向沈阳转进,49军随后跟进.......”林彪听了立即部署指挥,这时注定败局已定,辽西成为了新1军的最终归宿。

郑洞国

新38师的底子为税警总团,按理说干的应该是盐务缉私的买卖,不过我们的孙将军心向战场,一心要杀敌报国,执掌部队以后完全按照正规陆军的野战科目进行训练,最终在其一再请求下,将税警总团1、4、6三个团编为新38师,编成后参加军政部战力校阅,名列第一,立刻从丙种师提升为加强师,编入了缅甸远征军。有人将新1、新6比喻为“连体婴儿”,两军自成立到征战,最后到终结,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战斗,训练、战术、装备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兰姆伽营地的丛林作战训练在上文中已经说过了,这次说一说装备上的些许差异,新编38师辖3个炮兵营,比新22多一个,由于“过剩”问题,即使被歼两个团后,通过将库存的武器补充后,仍能达到团有迫击炮12门与战防炮8门,营有8挺重机枪与4具火箭筒,连有六零炮6门,班有1挺轻机枪与2支冲锋枪的水平。在军纪上,从第一次远征撤退不乱到接替新6军驻守长春,前期平分秋色,后期略胜一畴。

当时东北流传着“只要不打新一军,不怕中央百万军”就是见识到其超强的战斗力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恐惧而讲出的。

在印度、缅甸的战斗中新1军可以说是占据上风,成军早,驰名中外,许多高级将领都接受过外国颁发的勋章,说白了就是“受洋人重视”,这也难怪,孙立人在弗吉尼亚军校时就和马歇尔等人成为同学、朋友,关系非同一般,二战结束后美军曾经想让新1军代表中国担任驻日占领军,只是国共急着内战才作罢。在东北战绩上不如新6军,另孙立人不是老蒋嫡系,从感情、受重视程度上说老蒋更偏重新6军。最终孙立人也因为派系矛盾调离了新1军,离开了东北,同时调走了几百名骨干亲信,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这些人参与对新兵的训练,由此将新1军的传统与练兵方法流传下来,从这个方面考虑,最终还是将新6排在前面。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新一军抗日军歌歌词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