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传祥

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敬,他的先进事迹所体现出的文明价值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精神财富被广泛认可和弘扬。甘当人民勤务员的掏粪工人——时传祥 (1915-1975),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生平介绍】时传祥,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人,中共党员,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是一位“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的掏粪工人,曾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

1915年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解放后,新中国给了他做人的尊严,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使他扬眉吐气,他对党充满感激。

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他把掏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以身作则,以苦为乐,不分分内分外,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老一代英模人物所提倡的这种职业道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时传祥精神”犹如璀璨的星座,光照后世,永载史册,为全国各行各业所尊重和奉行。为大力弘扬时传祥精神,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于2000年在时传祥家乡山东省齐河县建立时传祥纪念馆,这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促进齐河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必将起到极其有利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被工友选为崇文区“粪业工人工会”委员。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规定他们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他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搞好环境卫生,美化人民首都”为己任,肩背粪桶,走家串户,利用公休日为居民、机关和学校义务清理粪便,整修厕所。1955年,他被评为清洁工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59年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10月26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从此, 时传祥成为载誉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都对他的事迹作了报道。他更加努力,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1964年,北京环保局分配部分青年学生作掏粪工。时传祥时任崇文区清洁队青工班班长,为转变部分青工怕脏怕丑的思想,年近半百的时传祥,脏活累活抢在前,对青年工人言传身教,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的职业道德观,教育影响青年一代安心本行业工作。
1966年国庆观礼,时传祥作为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宴会上为其敬酒。“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传祥惨遭迫害,被诬为“工贼” 。1971年被遣送回原籍。1973年8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将他接回北京,政治上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生活上照顾安排。1975年5月19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0岁。
去世之前他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时传祥精神】何谓时传祥精神?社会学家艾君认为,“时传祥精神”其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他分析,时传祥的事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应该说是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初期的人文精神相联系的。时传祥在平凡岗位上所凝聚成的“社会价值”,就是他把对祖国的爱、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职业的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投入到了无限地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之中,并化为了以苦为乐,爱岗敬业,“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实际行动。这也正是“时传祥精神”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
他对“时传祥精神”归纳了3个方面:一是“时传祥精神”包含着是一种爱的奉献,这是一种把所有的爱都汇织成对事业的不求回报和全身心地为社会、为他人付出上的人生追求。这是“时传祥精神”的时代性。二是“时传祥精神”包含着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人生境界和思想情操。这是“时传祥精神”的社会性。三是“时传祥精神”包含着新中国“劳动者的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这是“时传祥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民族性。
【时传祥精神的时代意义】社会学家艾君认为,从时传祥身上以及在他的鼓舞感召下的同事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明社会赋予了“时传祥精神”的时代内涵。
新的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尽管“时传祥精神”产生在五十年代,但这种精神却被时代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为全国各行各业所尊重和奉行。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业中这种精神尤其需要。因为爱是人类普世的文明价值,时传祥身上体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普世价值观和人生的追求。当我们以时空的角度认识解剖“时传祥精神”时则会发现,倡导与时俱进地学习时传祥的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对树立公民社会的责任心、正义感和奉献精神,倡导公平公正、关爱他人的社会和谐环境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时传祥精神”所折射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相统一的,这也正是“时传祥精神”的时代内涵所在。
“时传祥精神”已经成为文明社会中的社会普世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无论社会如何变革,追求文明发展的社会,时传祥的精神永远就会被推崇和弘扬。
他进一步指出,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体现出来的精神财富是一笔千金难买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壮大发展的力量源泉。发扬“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光荣传统,弘扬时传祥精神,让其成为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取得进步、成就、荣耀的中国精神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铸就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已成为时代的共识。(选自光明网)
【时传祥记录片】导演杜民
主演吕晓禾,姜华,方舒
类型记录剧情
年份 2003年
地区 中国内地
语言 国语
片长 88分钟
色彩 彩色
电影介绍
时传祥14岁从家乡逃难来到北京,迫于生计背起粪桶当了一名生活在最底层的“粪花子”,饱受了粪霸的剥削压迫,遭人白眼,受尽了凌辱。 解放后他当家做了主人,感到了尊重与平等,他竭尽全力带领环卫工人为市民服务,提出“宁愿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口号。他被评为劳动模范,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
文革中,时传祥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一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他被遣送回山东老家,放下了他热爱的事业,但他深明大义,教育子女接过他无法继续背下去的粪桶,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服务。
寻找时传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17课》
一
36年前,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
26年前,另一个人去了,连真名也不能说;这一个人后来知道了,精神便有些失常,不久便也去了。
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
这一个人是北京掏粪工人,叫时传祥。
另一个人是共和国的主席,叫刘少奇。
二
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去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世沧桑。
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在崇文门路边,遇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便有些激动,接着,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己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的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
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5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黑黑硬硬的老茧!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花市下四条胡同耿大爷家厕所墙倒了,砖块掉进厕坑。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在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
1958年,运粪改用汽车了。时传祥说:“咱要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在他的带动下,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刮风下雨也是一样。
……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代表们。刘少奇紧紧握着他的手:“你们干劲可真足啊!在加把劲,把全市的清洁工人都带动起来嘛。“刘少奇从自己口袋里摘下一支“英雄”牌金笔,送给时传祥,“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很快,一张国家主席与掏粪工诚挚握手交谈的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于是就有了“掏粪热”。
1964年12月,时传祥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国庆,时传祥被推选为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解放前也背了十几年粪,经常挨打挨骂吃不饱的时传祥动情了。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
三
后来,便赶上了那个动荡的年月。
背了大半辈子粪的时传祥因与被诬蔑为“工贼”的共和国主席握过手,便也成了“工贼”。
挨打、挨骂、吃不饱又成了时传祥的生活。1971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被遣送回山东农村老家。
纯朴的乡亲不认为他是什么“工贼”。几十年后,老家的农民大爷还记忆犹新:“那才叫真正的好人啊!五六十年代,哪天早晨起来看到村里大道被扫得干干净净,乡亲们就知道,准是传祥回家了。”
可是,这次回家时传祥却扫不动了。
1972年10月26日,一直半昏迷的时传祥竟变得很激动。他让老伴把员们、屋门都插上,又让做几样“好菜”,翻箱倒柜找出半瓶薯干酒。他要敬13年前这一天握着他的手鼓励他的刘主席一杯:“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
正值、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1973年春节,时传祥听到刘主席以逝世,便精神失常了。两年后的5月19日,他也走了,时年60岁。
四
若干年后,一个在“文革”中曾踢过时传祥的徒弟带着妻儿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
又过了若干年,记者循着那渐被快节奏的人们淡忘了的历史,去寻访时传祥,寻找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
在工人日报那已经发黄发脆了的两大本剪报资料中,在北京市和崇文区的环卫局,在时传祥清洁班,在时传祥家,随便在哪个路边……人们诉说了以上的历史,同时也说了如下的现实:
1990年,北京环卫系统招工,应招278名,实招181人;1991年又一次招工,办的是“专场”,计划招200名,只有67人报名,实招32人;1992年“专场”取消名额限制,多多益善,结果报名15人,实招3人!待到1994年,前两届招的213人走的走,调的调,只剩下24人……
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她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
北京市环卫局一位干部给记者一大叠材料:“小伤不算,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一天不搞卫生谁受得了?今天,人怎么都这样?!”
今年65岁,曾与时传祥一同背过粪现已退休的任华亭老师傅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大伙看不起老时那样的,受害的还是大伙!”
就是这个任华亭,5年前退休后,还背着粪桶蹬着板车去那些吸粪汽车进不去的胡同里,义务掏了3年粪!如今,他孤身一人,家里一件电器也没有,只有两只许多年前的旧木箱和两把刚添置的木椅。然而,几年来却向亚运会、希望工程捐了近万元人民币。“我过得挺好。现在有的人比我过的差。能帮就帮一把。“他这么说:现任时传祥清洁班班长王立冬,因为“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娶了农村户口的妻子,妻子至今没有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那个队,1978年在京城招了他们那一拨工人后,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断了线了: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预约采访之外,记者几次在街上随机采访。一些人说,时传祥是环卫系统的榜样,环卫工人们盖好好的学。有的环卫工人则说,光让我们学能顶什么用?
……这世界,变化真大!
不过,时传祥的儿女却认这个理:“时代变是应该的,但干活做人的道理不能变。”今天,时传祥的4个儿女全都工作在环卫系统:
长子时纯庭,在使馆清洁处当工人。
长女时俊英,在崇文区环卫三队当工人。
次子时纯利,在当了十几年清洁工后于1993年底当上了市环卫局纪检委书记。
次女时玉华,在世清洁一厂行政科当科员。
五
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在挺宽敞的三居室,在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她把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家看她的合影指给我看,并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这位解放前因老板不让时传祥回家,便抱着大公鸡“拜堂”的老人头脑极清楚,但也说不出什么“闪光”的话,多是看着儿女们与记者谈。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黯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
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在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啊!”
原文来自1995年某日的 工人日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