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姆定律
德国雅各·格林(Jakob Grimm)提出,属于印欧语的语言不仅有共同的词汇和共同的形态,语音的变化很有规律。例如:
印欧语“带”*bher 和“兄弟”:
梵文bhar-āmi – bhratar
拉丁文 fer-o – frater
希腊文 phér-ō - phrátēr
俄文 бр-ать (бер-у, бер-ёшь) – брат
日耳曼语-英文 bear – brother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在共同的词汇里(来自原始印欧语的词汇,即同源词)梵文bh-对应拉丁语f-对应希腊文ph-。这种规律叫对应规律。当不同语言中几个单词(这里:"带","兄弟",但是有很多相同的例子)显示出同样的对应规律时,这些语言之间有对应关系。分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对应规律以後,历史语言学的任务乃是设想原始语的哪种音演变成对应规律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例如,格里姆认为,bh-:f-:ph-这种对应规律是原始印欧语*bh-的不同表现:梵文的发音与原始语最相近。
格里姆定律是印欧语的一个重要的语音对应规则,可简略介绍如下:
梵文的浊送气塞音(bh-,dh-,gh-),对应希腊文的清送气塞音(ph-,th-,kh-),对应拉丁文的擦音(f-,f-,h-),对应日耳曼语的浊塞音(英文的b-,d-,g-)。
梵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浊塞音(b-,d-,g-),对应日耳曼语的清塞音(英文的p-,t-,k-)。
梵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清塞音(p-,t-,k-),对应日耳曼语的擦音(英文的f-,th-,h-)。
格里姆定律指出,原始印欧语原来有三套塞音:
清不松气塞音(相当于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全清)
浊不松气塞音(相当于全浊)
浊松气塞音
在这种构拟系统中,没有清松气塞音(次清),因为这些塞音只出现在梵文里,而大部分是拟声词,借词或者某种特殊因变(例如:*st- > sth-)而来的,原来没有这套塞音。
格里姆对各种语言经过的语言演变提出了下列规则:
梵文保留了原始的发音
希腊文的浊松气塞音清化了,变成清松气塞音,不送气塞音不变
拉丁文的浊松气塞音变成擦音,不送气塞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