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南与西江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 ,是万里长江的绝胜,江上第一奇景,被益为长江绝岛与彭泽县的龙宫洞、湖口的石钟山、鄱阳湖的大孤山(鞋山)相距只几十里。小孤山,原是长江中一座石屿,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小孤山以其独立无依而得名。山形似古代妇女上的发髻,山体奇特秀美,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如撞钟,北观啸天龙。
简介小孤山山周里许,高达一百余米。山上竹木郁郁葱葱,山下江水滔滔滚滚。海潮至此,不复而上,故有“海门第一关”之称 。小孤山地形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在此设过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王守仁与朱宸濠,清彭玉麟与太平军,均在此地对垒交锋,遂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称。
自上而下,历365级石阶,迂回曲折,沿途可览一天门、龙而洞、弥陀阁、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 、御诗碑诸景。上东山险峰,可俯看郎君山与一滴泉。绕山麓行,看海眼,拦江石,龙角石,古生物化石诸景,美不胜收。历代帝王将相、文臣墨客登山有诗词楹联数百篇,大部分仍存供赏。山上启秀寺,是佛教名山之一,唐高僧马道一创立。北宋改名惠济庙,祀海神祖。妈祖系福建莆田湄洲屿人。父名林愿,宋初官都巡检。妈祖名林默,生于宋隆元年(906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十五岁成道,二十八岁升天。传说妈祖云游长江,觅小孤山这块宝地,化身溺水江中,被当地渔民詹公三在挣中捞起,安于山上,威灵显应,香火旺盛。历代皇封天妃、圣母等登峰造极之位。小孤山系妈祖的行宫,小孤山石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孤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启秀寺为安徽省重点寺庙。
小孤山得名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小孤山镇小孤山镇面积168.86平方千米。人口27640人。坐落在美丽的伊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七星山之一。民国时设警察分所,伪满时为小孤山村;国民党统治时为小孤山保;1948年解放,成立伊通县第八区人民人。辖13个行政村。
依小孤山山峰所在地命名。……
诗歌鉴赏:小孤山〔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翻译: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赏析:
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