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日报
苹果日报概况《苹果日报》是中国香港的一份繁体中文的报纸,由香港公司壹传媒集团拥有,并由壹传媒的前老板黎智英所创立。
1995年6月20日《苹果日报》在香港创刊,2003年5月开始发行台湾版。《苹果日报》的最大特色是着重图片,以及有一般报纸所没有的全彩印刷。印纸量和周末版的《纽约时报》相若。现时在香港、台湾是具影响力的主要大报。
苹果日报在1995年6月20日于香港创刊。创立时的最大特色是着重图片及夺目标题,采用当时香港报章所没有的全份全彩印刷,以及绝少在头版刊登全版广告,以头条新闻作卖点,自创刊便吸引大量读者;这些改革也令其他传统报章仿效,部分老牌报章因抵受不住竞争而结业。
报纸的名称是黎智英所构思,他认为:“若当初亚当和夏娃没有咬下苹果,世界上就不会有善恶,也没有新闻的存在。”因此将报章命名为《苹果日报》。
【一、《苹果日报》(香港版)】类型日报
版式 宽板
拥有者 壹传媒
出版商 苹果日报有限公司
编辑 林平衡
主编 高明辉
创刊日 1995年6月20日
政治立场自由主义
语言 繁体中文
售价 港币6元
总部 香港将军澳工业邨西骏盈街8号
发行量 318,332份(2008年上半年)
--------------------------------------------------------------------------------
网站: appledaily.atnext.com
--------------------------------------------------------------------------------
·前瞻性
香港第二大的畅销报章,销量仅次于《东方日报》。在香港,苹果日报被昵称为生果报。
在香港,《苹果日报》被视为惯常批评香港地方政府及北京政府的报纸。因此,该报在中国大陆被禁止发行和传阅。但另一方面,苹果日报在很多方面都在香港具有前瞻性的领先,例如:《苹果日报》是香港较早把报章内容上网的报社——该报早在1998年就已经提供网上版。此外,他们亦是最早容许读者把报章作非赢利用途的转载到个人网页上的报社。
苹果日报设有网上讨论区,在香港报纸中较为少见,其它设有网上讨论区的报纸有《明报》和《头条日报》。
2006年8月21日开始,《苹果日报》在新闻版推出“news@pple网闻”,辑录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奇闻怪事、贴文等,又接受读者“爆料”,同时开香港同业先河,在主要新闻报导中加入网民意见。
·中立性
由于壹传媒和黎智英的政治倾向属于新自由主义,将“小政府、大市场”视如真理,加上大部分编辑有浓厚的保守主义(亲美国共和党)背景,所以《苹果日报》在香港的立场倾向于亲美及泛民阵营。壹传媒甚至公然于2006年4月25日于壹传媒总部竖立郭伯伟(奉行政府对经济“积极不干预”政策的已故香港财政司)的半身铜像以供参拜,该报更连日发表文章表扬郭伯伟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自由主义所奉行政府对经济“积极不干预”政策遭到全世界政府、群众和经济学家的一致评判。
亦由于黎智英及集团高层内的一些新自由主义者为天主教徒的关系(但他们信教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位天主教徒),《苹果日报》比香港其它报章多报导天主教的消息,甚至乎编为头条;但立场不稳——指责神父侵犯儿童同时,亦为梵蒂冈立场护航。另外,论坛版内的保守主义写手时常自诩为“基督文明”的使者(其实不是),令他们对反基督教的事件上有偏激的观点(尤其对伊斯兰教及共产主义更甚)。
另外,该报社论部分由卢峰执笔,2004年2月4日开始以“自由市场”作为第二社论,起初由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萧满章以“何洋”笔名撰写,然而时常被批评举证错误;至2004年9月22日,改由智库组织狮子山学会成员李兆富撰写。该栏于2006年2月20日改名为“苹果批”,由李兆富、孙柏文、何民杰、宋汉生、谢毅、高明辉等人轮流撰写;2007年下旬改为网上直播节目,由高明辉及前亚视新闻财经主播杨卓华主持,但节目被网民批评为狮子山学会的“一言堂”。
2006年香港特首曾荫权在施政报告提出幼稚园学券制后,苹果日报认为该制度违反自由主义,多番在报导使用“伪学券制”字眼。
·娱乐性
由于《苹果日报》是壹传媒的旗下分枝,故带有非常浓厚的壹传媒风格,也就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副的报导方式,且常以大版面的图/照片置于头版,吸引读者;另外,苹报亦相当重视八卦新闻,常以大篇幅报导之。
此一特色常引起很多的争议。
·销量
虽然其主要对手《东方日报》一直声称自己乃销量第一,而《苹果日报》也没有作出反驳。《东方日报》及《太阳报》一直以来均不容许“回纸”(把卖剩的退回报馆),故有人认为《苹果日报》才是销量第一。
【二、《苹果日报》(台湾版)】台湾《苹果日报》(2003年5月2日—)为香港上市公司壹传媒旗下的繁体中文报纸,以香港《苹果日报》为蓝本,并由大股东黎智英所创立,负责人兼发行人为叶一坚,总经理为曾孟卓,社长为杜念中,总编辑是陈裕鑫,总主笔是卜大中,顾问是笔名“司马文武”的江春男。
创刊当天,苹果日报的份量远超越当时市面上其它台湾报纸,以全彩印刷和低价——当时大部分的主要报纸都为了与《苹果日报》竞争,由售价新台币15元于同日降价至新台币10元,而《苹果日报》刚上市时以新台币5元促销,到下月调整至新台币10元——因而快速抢下大量台湾市场分额。目前为台湾岛内具有影响力主要大报之一。
--------------------------------------------------------------------------------
类型 日报
版式 宽板
--------------------------------------------------------------------------------
拥有者 壹传媒
出版商 香港商苹果日报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
编辑 陈裕鑫
主编 卜大中
创刊日 2003年5月2日
政治立场 中立
语言 繁体中文
售价 新台币15元
总部 台北市内湖区行爱路141巷38号
发行量 526,578份(2007年9月)
--------------------------------------------------------------------------------
网站: apple.1-apple.com.tw
--------------------------------------------------------------------------------
·内容
台湾《苹果日报》主要内容目前有6个区块,分别为:
头条要闻
头条、要闻、政治、生活、社会、地方综合、法庭、论坛、暖流、投诉与服务
苹果国际
国际新闻、中国大陆新闻、双语天下
财经
财经焦点、证券、国际财经、科技、创业专栏、房地产与装潢、金融理财以及5份周报(地产王、家居王、豪宅王、基金王及投资王)
娱乐
体育
副刊
·中立性
总主笔卜大中乃台湾地区有名的泛绿人士,台湾《苹果日报》的社论“苹论”也多出自其手中。台湾《苹果日报》在敏感政治议题上都有详细的报导以及尖锐的评论,但大致是以蓝绿“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来作平衡。 因此,部分泛蓝支持者认《苹果日报》偏泛绿,部分泛绿支持者认《苹果日报》偏泛蓝,亦有部分泛绿支持者认《苹果日报》仅“苹论”不偏蓝。另外,《苹果日报》基于“破除偶像崇拜”的理念,尤其致力破除“政党崇拜”,但事实上台湾《苹果日报》一直在制造对马英九的偶像崇拜。
由于评论口气犀利尖锐,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苹果在政治立场上是中立客观的。不过事实上,苹果在统独立场上是以“倾独”为主。
目前于《苹果日报》论坛版中,皆有泛蓝及泛绿人士为该报撰写政论文章,例如:赵少康的“赵少康传真”专栏和林浊水的“非典型论述”专栏。另有陈文茜的“我的陈文茜”专栏,殷乃平等经济学研究者轮流执笔的“经济人语”专栏,《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的“美国与世界”专栏(内文经过翻译)。
台湾地区前“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江春男卸任后转任该报顾问,江春男以笔名“司马文武”撰写“司马观点”专栏。
·娱乐性
由于《苹果日报》是壹传媒的旗下分枝,故带有非常浓厚的壹传媒风格,也就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副的报导方式,且常以大版面的图/照片置于头版,吸引读者;另外,《苹果日报》亦相当重视八卦新闻,常以大篇幅报导之。
此一特色常引起很多的争议。
·销量
《苹果日报》为台湾首家接受ROC-ABC稽核发行量的报社(其最大竞争对手《自由时报》亦于2007年加入)。由于ROC-ABC在稽核发行量时不列计“免费报”(即免费供不特定人士自由取阅的报纸),所以台湾各大报纸之中过去仅有《苹果日报》在其报头强调“本报为ROC-ABC唯一报纸稽核会员”(已在《自由时报》接受稽核发行量之后去除“唯一”二字),暗讽台湾其他报社只敢宣传阅报率有多高、却不敢接受ROC-ABC的稽核发行量。
《苹果日报》、《壹周刊》发行部商务总监陈贵明曾指出:“台湾报纸杂志的灌水发行量,大部分来自赠阅的公关行为;但赠阅的读者不会深入阅读,广告效益自然差。”
《苹果日报》在便利店的销售量非常高,比《自由时报》还高;但因《自由时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报订阅市场比《苹果日报》大很多,因此台湾报纸的占有率统计数据是:《苹果日报》及《自由时报》互争第一名,而《联合报》、《中国时报》在第三、四名间竞争。
台湾 新闻公害防治基金会执行长卢世祥说:“很多媒体在发行量灌水,广告主买他们的广告,就是把广告主当成冤大头。”又说,“以商业的角度来看,公布真实的发行量是对投资人负责的行为。美国曾有报社因公布灌水的发行量,膨胀阅读率,误导投资人,导致投资人损失而挨告;‘安隆(Enron)案’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台湾《苹果日报》特色
台湾早期报纸在农历新年期间大多会暂停出刊或派送报纸,或是以春节前就编撰好内容出刊。《苹果日报》为台湾首创全年365日皆出刊的报纸。
台湾大多数的报纸都会推出订阅优惠,长期订购会比零售价格便宜;但《苹果日报》是第一家订阅费用比零售价格高的报纸,之前每份售价为新台币10元时,订阅却是每份15元,多出的5元是送报到府的费用。因此《苹果日报》是以零售为主。
《苹果日报》的“暖流”及“投诉”二版皆为其首创,之前台湾报纸皆无此二版。之后《联合报》、《中国时报》及《自由时报》纷纷跟进,读者的媒体近用权获得一定程度保障,各报正面新闻亦开始增多。
新闻内容中出现之非中文人名、地名会有英文标注。
分类广告因对广告格式有规范,故分类广告版面较他报清爽。
台湾《苹果日报》每日刊出之“昨日苹果被发现的错与批评”专栏,使其得以随时修正自己的错别字与报导不当之处。除《国语日报》外,台湾其他各报皆无类似专栏。
【三、争议】〖1.花边消息争议〗
一般的香港报纸多以香港政治及经济大事作为新闻头条,台湾报纸多以台湾军队大事作为头版,但是《苹果日报》的头版则常常是以八卦新闻、社会新闻为主,且往往以大篇幅报导此类新闻。这个特色让许多公众人物对《苹果日报》抱持反感态度,也使得《苹果日报》成为香港、台湾社会中八卦媒体的代名词之一。
这个特色让不少公众人物对《苹果日报》抱持反感态度,普遍印象是该报过于着重市场口味,倾向用渲染色情、暴力或奇闻异事,拍照时对入镜者并不尊重。又常以连环插图,巨细无遗介绍罪案或意外的流程,令新闻走向漫画化。
不过该报创立后,已先后揭露多宗政治丑闻,包括前香港税务局局长黄河生、前立法会议员程介南、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等,间接使他们入狱或辞职。
·负面评价
无关紧要的花边/八卦新闻太多,与公众利益不相符
助长社会狗仔风气
时常报道未证实的消息
·正面评价
揭弊精神
八卦风气正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并无不妨
〖2.图片内容问题〗
《苹果日报》常将传统上认定为“膻腥色”(譬如:走光照、偷拍照、尸骸照、血肉糢糊的照片等)的图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放在头版。
发生社会事件时,苹报常以连环插图,巨细靡遗的介绍事件流程,包含犯罪行为也不例外。
在“Kelly Brook 裸照案”中,香港《东方日报》、《太阳报》、《苹果日报》同时刊出同一辑照片,照片内容性质并没有什么不同,以正常的情况来说,这三张报纸不可能有不同的评级,但司法机构采取选择性检控,将《东方日报》及《太阳报》已按规定在敏感部位经马赛克处理的照片评为二级不雅,而《苹果日报》所刊载的照片则被评为一级不雅。
台中市长胡志强夫妇车祸受伤,《苹果日报》头版刊载邵晓铃送医照片,已侵犯当事人隐私权及人格权。台湾《苹果日报》于2006年11月23日在报上刊登声明道歉,表示将来在车祸照片的选择及处理上会更加谨慎。
·负面评价
可能因此对下一代造成不良影响,或妨碍善良风俗,而且直接刊登此类照片并不尊重被摄者、也伤害了不少人的人权。 苹果化更成为“媒体品质向下沈沦”的同义词
过度报导社会事件容易“教坏小孩子”或“败坏社会风俗”
·正面评价
“膻腥色”的定义见仁见智,不该强以传统观念限制。
“膻腥色”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并无不妨。
〖3. 买新闻的争议案例〗
1997年6月至99年11月期间,《苹果日报》记者刘江群,被廉署揭发串谋他人向警察高级通讯员杨启兴及通讯员曾炳霖提供利益,换取警方机密资料,涉款三十万八千元。2000年5月,刘承认两项串谋向公职人员提供利益罪名,被判囚十个月,是本港首宗记者因工作关系行贿遭判囚的个案。
1998年10月,《苹果日报》记者向陈健康提供金钱利益,安排妓女与他拍照,事后由集团主席刊登头版道歉。
2002年8月,影星陈宝莲堕楼身亡,香港《壹周刊》在封面及内页刊登陈氏的遗容照,被裁定违反《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被判罚款港币5千元。
〖4. 与同业之间的诉讼〗
l 1996年10月,《苹果日报》娱乐版擅自盗用当时属东方旗下刊物《东方新地》于同年十月五日刊载的「王菲怀孕乘飞机」独家照片和杂志封面。97年4月,《苹果》被判侵权罪成。
l 2001年2 月,当时《东方新地》替艺人缪非临拍摄一辑造型照,并于同年9月2日刊出。惟《苹果日报》和《壹苹果网络》分别于01年2月18日和2月19日,刊登同辑的缪非临造型照。《苹果》向东方赔偿五万零一元。
l 2005年3 月,东方日报前记者高润添和关佩佩于05年3月15日晚,到联合医院采访一家四口怀疑进食毒带子不适送院新闻,拍摄得独家照片,并刊登于翌日东方头版,但包括《苹果日报》等多间传媒机构亦于同日刊出同一张照片。《苹果》需就事件向东方赔偿三万零一元及支付律师费。
l 2008年12月,东方报业集团刊登声明,指《苹果日报》四名记者在07年10月至08年11月期间曾多次促致东方突发组记者向《苹果日报》记者泄露采访的数据,东方在08年12月4日透过子公司入禀高等法院原讼庭,循民事途径控告《苹果日报》及四名《苹果日报》记者,指四名记者明知及故意促致东方记者违反其在雇佣合约下对雇主的忠诚责任及受信责任,并要求高院颁发声明及禁制令,宣告《苹果日报》记者行为不当,禁止《苹果日报》雇员促致东方记者作出违约行为,及下令《苹果日报》等五名被告赔偿。
【四、苹果化】苹果化为形容对报章内容和风格渐趋读者主导的现象的一个俗语。此词因香港《苹果日报》的风行而得名。
风格——手法多为采用较多相片、设计图片、新潮排版方式、美术设计、大型标题、颜色鲜艳的文字等吸引读者的注意和购买。
内容——手法多为报导更多与目标读者群的生活和日常话题有关,或具震撼性的题材,也可能会对一些重要但沉闷的题材作取舍。
苹果化往往与香港“大报小报化”的说法扯上关系。《苹果日报》是销量高的报纸,但主要新闻内容却倾向于“小报化”(tabloidisation),即靠煽情化(sensational)的新闻内容和包装手法,吸引读者的目光。为了追逐市场效应,过分重视了读者“想知道的”(want to know)而不大理会读者“需要知道的”(need to know)新闻资讯。
台湾《苹果日报》上市后,苹果化一词也渐渐流行于台湾,并以此批评台湾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