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宣诚

杨宣诚
(1890—1962)
台湾省政府顾问,外交家,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
湖南长沙人,字朴园。杨宣城原名杨宣德,十六岁东渡日本,投靠已取得官费的七兄杨宣城。适清政府留日海军学生有数十人因故退学回国,使馆就地招考补缺。因规定考试必须是已取得官费资格者,杨宣德乃冒其七兄杨宣城之名应试,得以中取,故从此与其兄互易姓名。
早年受黄兴影响,组织“流血会”,谋刺长沙知府未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日本海军士官学校,创办《海军》杂志。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同盟会。次年毕业于日本海军水雷学校,回国任援鄂舰队参谋,支援武昌起义。民国二年(1913)肄业美国南加州大学商学院,旋赴日本任黄兴所办法政学校教师。后历任海参崴国泰舰舰队、湖南省政府交涉司司长,并一度在武汉大学任教。“马日事变”后,任湖北物派交涉员、湖南省政府秘书、国民党军委参谋本部少将高参、驻日大使馆武官。抗日战争时,任国民党军委参谋本部情报级长兼对敌宣传组长、军令部中将高参和国民政府军委会外事局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将《开罗宜言草案》所遗漏的澎湖列岛,补充列入中国领土。此后历任军委会高参兼蒋介石侍从室中将高级武官、北平市政府秘书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以后任台湾省政府顾问,台湾省农林公司董事长等职。
程潜任湖南省主席时,电台北邀杨宣诚出任秘书长。他有心回故乡,便整装待行。因台北友人多,竟相宴请,未即时起程。不久,他又接到程潜的电报;谓“久候不至,谅不愿屈就,已另物色人选”。他回故乡之愿遂成泡影。
杨宣诚晚年坚持不问政事,当局虽曾再三邀请出任要职,他均以年老体衰为托词,坚决辞绝。1962年3月23日,杨宣诚于台北逝世,终年七十三岁。张群送有挽词: “桓桓君子,魁岸昂藏,少怀壮志,负笈扶桑,楼船攻习,奋死戎行,名历中外,勋绩早彰,笃崇风节,晚景凄凉,胡天不匮,恻然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