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井
冰井冰川上方的表碛因温度增高使其下部的冰遇热融化而成的洞穴。
冰井 - 词语解释
藏冰的地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 前蜀 贯休 《苦热寄赤松道者》诗:“天云如烧人如炙,天地鑪中更何适。蝉喘雷乾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 宋 陈师道 《魏衍见过》诗:“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
冰井 - 史记
“冰窖”古已有之。读《续资治通鉴·雍熙四年五月》,有“辽主清暑于冰井”的记载。这“冰井”就是古代藏冰的地窟。《全宋诗》第19册载陈师道《魏衍见过》一诗,前半首说:“暑雨不作凉,爽风祗自高。我老亦衰疾,奈此正郁陶。魏侯有新语,高处近风骚。隐几聆五字,未见历日劳。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可见,入冰井在宋代已经当作消暑的一种方法和场所。
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五》中写过:“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其实冰室与冰井都是藏冰之处,冰室在地面上,是个房间;而冰井则在地面下,是一个洞窖,前蜀的贯休在一首题为《苦热寄赤松道者》的诗:“天云如烧人如炙,天地炉中更何适。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可以想见,作者作诗的那一年酷热的程度。
建安18年,曹操在邺城的西北面专门建造了“冰井台”、“有屋140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季龙于冰井中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这样的“冰井”可谓成规模了。
冰室,也叫凌阴、凌室、冰厨。《诗·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毛传:“凌阴,冰室也。”
西周时已经设立专门掌管藏冰之事的官员,为“凌人”。
当时在江南的“阊门外郭中冢者,阖庐冰室也。”吴越的勾践出游时曾食于冰厨,这个冰厨,也就是在夏日供帐饮食的场所,相当于冰室。晋汉惠帝时,建于未央宫内的藏冰之室发生火灾。南北朝时宋孝武帝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诏立凌室藏冰。清朝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记录过打冰的内容。古代没有空调设备,没有电风扇,消暑主要用冰,所以“冰井”“冰室”“冰窖”之类的场所也就必不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