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合陂之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参合陂之战

参合陂之战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期,北魏军在参合陂(今中国山西省阳高县东北)击败后燕军的一场战役,时为公元395年。

背景

北魏在其前身代国时期,即与后燕的前身前燕互为姻亲之国。北魏及后燕建国后,二国本来关系密切,然而后来先是因后燕于391年扣留前来进贡的魏王拓跋珪之弟拓跋觚,复因北魏势力逐渐强大﹐亟欲脱离从属于后燕的关系,因此于395年背叛后燕(时为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抄掠后燕沿边。

经过

北魏叛后,后燕帝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率军八万攻魏,并以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等率一万八千骑为后援。魏军接获消息后,则是先将主力部队后撤,然后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的黄河与燕军隔岸对峙。魏军复又假传慕容垂已死的消息,使慕容宝等闻讯后军心动荡,后来燕军中又有将领阴谋发动兵变拥慕容麟为帝,更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慕容宝不得已只好趁夜撤退。然而时值严冬,气温急降,河水结冰,拓跋珪立即率精兵二万骑渡河,追击燕军。

魏军日夜赶路,反观燕军疏于戒备,慕容麟率军三万殿后,却是一边行军一边打猎。终于在六日后,魏军于参合陂西追及燕军主力,而燕军当时安营于陂东靠近河边处。魏军连夜登山,计划奇袭燕军。翌晨,魏军登上山头,下临燕营。燕军正要东归,忽见魏军遍布山上,士卒大惊。拓跋珪下令攻击,燕军争相渡河逃命,人马相互践踏,压死及溺死者数以万计。仅包括太子慕容宝及部分亲王在内的数千人逃走,而慕容绍则为魏军所杀,其余燕军四、五万人全部投降。后来,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议下,所有投降的燕军全被坑杀。

影响

此次战役使得当时华北第一强权的后燕实力受到重挫,北魏势力进入中原。次年(396年),后燕帝慕容垂欲报此仇,一代枭雄于是亲征北魏,经过参合陂,见前一年的骨骸堆积如山,特别设坛吊祭,士卒中有父子兄弟阵亡于该地者皆恸哭,声震山谷。慕容垂因此惭愤呕血,原本的病势遂加剧,不久即行病逝。再次年(397年),后燕于柏肆之战再度惨败于北魏,势力完全退出中原,北魏正式取而代之成为华北的霸主。

而此战北魏坑杀降俘的举动,使得后来魏军在进攻后燕都城中山(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时,燕军坚守不出,也延长了北魏肃清华北的时间。

其他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姑苏大燕国帝胄慕容家的居处“参合庄”、祖传绝技“参合指”,名称来自此役。温瑞安的小说《英雄好汉》中地眼大师的“参合指”则是借用金庸的发明。

因为此战的代表性,柏杨在其著作《柏杨版资治通鉴》丛书中,将参合陂杀俘的行为,定为第27册的书名——《参合杀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