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座舍利宝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金刚座舍利宝塔

金刚座舍利宝塔

金刚座舍利宝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语称“塔奔·斯普日嘎”。俗称“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后街。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宝塔原是喇嘛教召庙“慈灯寺”内的一座建筑,寺庙今已无存。塔体总高16.5米,为金刚宝座式,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金刚座顶部置五座玲珑小塔,直入云霄,造型特殊,端庄秀丽。整个塔体有浮雕佛像1560余尊,故又称“千佛塔”。此外,还雕有菩萨、天王、罗汉、天女,神鸟、神兽、菩提树,金刚杵以及蒙、藏、梵经文等图案。塔后山墙存有石刻图三幅,其中蒙文石刻天文图尤为珍贵。金刚座舍利宝塔不仅是一座建筑物,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雕刻艺术品。

金刚座舍利宝塔,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为慈灯寺(俗称五塔寺)内的一幢建筑。寺内其他建筑早已塌毁,只有此塔巍然独存。

金刚座舍利宝塔主要由金刚座和上部五个方形舍利宝塔构成。这种形式的佛塔在中国出现较晚,也比较罕见。塔为砖石结构,通高约13公尺,平面呈长方形。造型优美,比例严谨,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塔身外面饰以雕刻涂釉加工预制的琉璃砖,在边缘和转角处镶以白色条石,光彩的琉璃用于受光强烈的桃檐和塔刹,作重点装饰。

金刚座平面作“凸”字形,建于约高一公尺的台基上,座下层为须弥座,束腰部分为砖雕狮、象、法轮、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的上部有七层短挑檐,第一层檐下镶嵌蒙、藏、梵三种文字所书的金刚经文,刻工细致。从第二层到第七层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种姿态的镏金佛像。

金刚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开有拱门,旁为四大天王像,门上正中嵌有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汉白玉石匾额。塔内用半圆砖拱,门内的无梁殿东西角有搂梯通上座顶,出口处是一座方形攒尖亭。亭北设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当中的小塔出檐七层,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层出檐。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萨、菩提树、景云等砖雕,刻工精巧,玲珑秀丽。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有“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石刻用少数民族的文字标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