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故城

简介即墨故城,位于青岛市平度城东三十公里的古岘镇东南部大朱毛村一带,地理坐标:东经120度15分,北纬36度40分。自春秋到隋前,即墨故城共经历千余年兴衰巨变。最兴盛繁华时期要数西汉时期。当年文韬武略的汉武帝曾被封胶东王于此,后其兄刘寄被封为“康王”都于此,俗称康王城。
历史变迁即墨故城建于山前冲积平原上,地形由北向南微倾,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高低适度,无干旱水涝之患,充分体现了古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天广川之上”地理环境间识。即墨故城建于何时不可考,据推测应自齐献公于公元前859年迁都临淄时即有了相当规模的邑城。史载,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左传》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十一月,齐侯灭莱”),齐国完全占领了山东半岛,并派大夫朱毛主政胶东,居于此城,北依群山,南控芥莒,故当地群众俗称“朱毛城”。即墨之称最早见于出土的战国早期“节墨之法化”刀币。节墨也就是即墨。即有靠近之意,墨就是故城西之墨水河,即靠近墨水之城,学者分析这应是即墨之名称的来历。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以铁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空前高涨,促使规模巨大的城市大量兴起,其功能与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此一时期的即墨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大放异彩,并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时,因身边大臣对即墨大夫“毁言日至”,于是“使人视即墨”,沿途见“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知道即墨大夫“不事其左右以求誉”,因而“封之万家”。到战国中后期,即墨故城已成为关于齐国国家命运的核心城市。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79年发生的燕齐之战中,乐毅破齐70余城,“唯莒和即墨未下”,齐将田单“走安平,守即墨”,凭籍即墨城坚固的城防,富庶的国力和昂扬的斗志,使燕国名将乐毅率领的大军持续五年不能攻克,并利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田单因功被封为安平君。迨至秦代,即墨是胶东郡治所,所辖全胶东半岛。楚汉相争之时,霸王项羽视齐国为根据地,于此封王设都。“是时,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韩信破齐,齐将田既走胶东,曹参于此地击杀之“。西汉建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设立胶东国,这是胶东国第一次作为诸侯王国登上大汉帝国政治舞台。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封刘彻为胶东王,后被立为太子,未就国。到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封皇子刘寄为胶东王,仍设都即墨。刘寄死后谥“康”,因此当地群众又称即墨城为“康王城”。自刘寄始,胶东国传国6代,一直到王莽篡汉,西汉灭亡。自东周建城至西汉约500余年间,即墨故城一直是胶东半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即墨县被撤销,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不其县新设即墨县(治今即墨市),即墨故城逐渐失去往日的风彩。
城址及六曲山墓葬群即墨故城呈南北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西两城墙已不存,北城墙残高约1米,尚留有遗迹,东城墙尚存1500米,城基宽约30-40米,高4-5米,全为夯土板筑,层次清楚,非常坚固。小城位于大城东南部,城基已不存,据考古调查得知,遗址内有大量建筑遗址,包括宫殿、街道、作坊、房舍、点将台、东西仓、储货湾、养鱼池、梳妆楼等。当时的运粮河(即今小沽河),通过东南城门洞 ,可直接驶入贮货湾内,至今城墙缺口尚存。故城之规模比古文献中“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要大的多。由此可知,即墨故城由最初西周时期的一个边鄙小邑,历经春秋、战国,至西汉时,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
即墨故城常有铜剑、铜戈、箭镞、回纹铺地砖、大型空心龙纹砖等精美文物出土,城外“折戟沉沙”时有出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即墨故城当时之繁荣。
即墨故城因经历千余年的兴盛繁华,众多的王候将相死后,大都葬于城北的六曲山一带。六曲山蜿蜒十多公里的山头上,至今分布着大小四百余座古墓。最完整高大,引人瞩目的是西汉的康王坟。其传说相当多,有“康王坟,康王坟,离离落落到京门”之说。有“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之谣......。康王与河北的中山靖王同处于西汉盛行厚葬的时期,他的墓中陪葬品,让历代人想象无穷。
意义及未来即墨故城是中国文明起始阶段规模大、水平高、延续时间长、知名度高、文物遗存丰富的大文化遗址,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文明的渊薮,是辐射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1992年即墨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大遗址保护项目。相信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