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宾才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姚宾才 (1890~1967)现临淄区齐都镇田家村人。出身贫穷,家传“掌面罗”技艺,15岁起,便以此谋生,历游各地。1905年,在烟台见到德商“仁德”洋行经营的花边与临淄生产的棒棰长条花边相似。一时,顿生慧心,后与洋行联系,签订了供料加工的合同。姚宾才回到临淄,在西关创办了“益成祥”花边庄,并聘请了铁佛庄画师李相艮为其绘制图样。他经营手段灵活,业务发展很快。不久,加工人员便遍及临淄四乡。他是临淄地区,1895年以来继鲍洛三、王连经、毕车氏之后,经营花边业的第二代。

棒棰长条花边,俗称“兰轩”,图案虽有单稀、打结、松翅、三角、花、鸟、虫、鱼等,但式样只限长条带形,仅供用于衣裙台布的镶嵌。1930年,姚宾才从“仁德洋行”引进了一张花边大套的图样照片和一件样品。经过李相艮、崔立奎、齐文明等匠工,历时三年地显微放大,拆解剖析,反复试织,终于制成了花边大套两件(18吋×45和72吋×108)。打破了长期的带形规格,完成了临淄花边的历史飞跃。此后,李相艮又在单一黑线基础上多次翻新图案、更新花样。为了大力发展和推广花边大套,姚宾才雇用一批女工习学织作技艺。艺成,姚宾才又带领其中一二十人去寿光县牛头镇传技授艺,并在那里开设花边加工厂,邀镇长马保三任名誉厂长,为发展寿光县的花边生产奠定了基础。

1935年,“益成祥”花边庄和“仁德洋仁”正式签订来料加工合同。因为临淄县归属青州府,故定名“青州府花边大套”,由于它针法密致,玲珑剔透,除镶嵌服饰外兼有用作台布、钢琴罩、沙发靠背、坐垫、床幔等多种用途。故深受外商欢迎,它作为临淄的著名特产,半个多世纪以来,享誉国际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