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榆
拉丁名 Ulmus gaussenii Cheng
中文名 醉翁榆
拉丁科名 Ulmaceae
中文科名榆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安徽(琅牙山)
现状 渐危种。又名毛榆,分布区狭窄,仅见于安徽瑯玡山山近10公顷的范围之内。目前残存的大树约30余株,多属老龄植株,幼苗、幼树多处于林冠下或灌丛草莽之中,生长不良,干形弯曲,侧枝横生,或往往由于连年樵采而长成丛生状,有濒于绝灭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100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25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黑褐色,纵裂;小枝深褐色或暗灰色,密被柔毛,两侧常具较厚的木栓翅。叶互生,长圆状倒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5一11厘米,宽1.8一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偏斜,宽楔形,边缘常具单锯齿,偶有重锯齿,两面密被短硬毛,上面粗糙,侧脉8一12对;叶柄长4-8毫米,密被柔毛。花先叶开放,生去年生枝条叶腋,成簇生状聚伞花序,具短梗,花钟形,密被绣色毛。翅果圆形或近圆形,长2.2-2.7厘米,被柔毛,先端具封闭的凹缺,果核位于翅果中部。
特性 醉翁榆分布区属皖东丘陵,夏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较好,但其北面为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冬季易遇北方寒潮袭击。年平均温15.2℃,极端最低温一23.8℃年平均降水量1045.4毫米,相对湿度75%,无霜期215天,群落周围厚层石灰岩露头较多,上层深浅不一,局部地段受坡积影响,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多,结构良好。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为阳性树种,主干挺拔,根系发达,常盘结于岩石隙缝中,多生长石灰岩坡地和溪沟两旁。
常见伴生树种有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朴树Celtis tetrandra subsp.sinensis (Pers.)Y.C.Tang、栓皮栎Quercus bariabilis BI.、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化香Platycarya strobiliacea Sieb.et Zucc.、铜钱树Paliurus hemsleyanus Rehd.、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等。3月开花,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果熟。
保护价值 为我国特有树种,对榆属分类和种质保存有一定意义。树干通直,木材坚实,为江淮、淮北石灰岩丘陵山地的优,良造林树种。
保护措施 产地安徽瑯玡山,已划为风景保护区,除加强对母树保护以外,应积极促进天然更新,并做好采种、育苗和造林工作,扩大其分布范围。华东各大植物园可以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种子寿命短,4--5月翅果成熟时及时采收,随即播种。当年生苗木平均高50厘米,第二年出圃定植。幼树的嫩叶常受铜绿金龟子(Anomala cupreahope)及幼龄绿刺蛾(Parasa sinica)的危害,应及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