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读音同 情
tóngqíng
词义
圣经罗马书12章15节的经文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这就是同情.正如保罗所说:当别人喜乐的时候,同别人一起喜乐,这就叫同情;当别人哀哭的时候,与别人一起哀哭,这就叫同情。也就是当别人遇到喜乐和哀哭的事情时,我们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肯感受别人所感受的,能快乐别人所快乐的,伤心别人所伤心的。这就叫做同情。同情同时包含了一颗怜恤的,不嫉妒的心。
词性动词
.男儿一跪仍英雄!!!!!! 他——是一位西藏运输兵, 军功章代表着他为祖国立的汗马功劳, 可他连自己的妻子难产死亡都没来的及看上一眼。下跪, 在妻儿的墓前下
跪……男儿一跪仍英雄!!!!
2.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想她们吗?无动于衷?
3.他手里的吃的你吃过吗?你会吃吗?
4.看着这张照片你怎么想的?
5.为了几快钱的生活费
6.17岁的矿工,他一次背100多斤的煤走1000多米,一次一块钱
7.为了生活,这位老婆婆,用她几乎没有力量的身体在.....
8.一位为了生存而`````的老爷爷
9.一位老人独自抗议先行教育的收费制度
10.就是在西安,就是在这个地方有人花了30多万吃了一顿饭
11.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上课
12.还记得吗?这些所谓的明星在做秀烤肉,烤出来的煳肉居然卖了17800
13.而在这里,两个孩子却因付不起区区百来元的学费而被迫缀学在家,过早地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对他们来说,100多元钱的学 费竟如天文数字
14.厦门远华大案的主犯赖昌星走私达500多亿元,偷逃税收300多亿元。300多亿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以一个城 镇的孩子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费为4000元计算,这笔巨款足以让700多万的孩子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15.就是那张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了无数争议的照片。 我想,这张照片最大的现实意义不在于它揭示了 社会巨大的贫富反差,更让人 揪心的还在于--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 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 的两个阶层的和睦相处?
16.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工钱,可是~~~~
17.可能他们一辈子也出不了山,但是我们却在享受他们的税收
18.还有下面这位可怜的卖红薯的老人,在影响市容和他要活下去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19.当代纤夫,那能有几多爱?
20.我们许多所谓的明星,唱一首歌、卖个笑就是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进帐, 却对依法纳税记性特差。更有甚者,某些明星还拿着捐助希望工程来做秀, 拿贫困地区的孩子来开涮--大家都应该还记得,就是这位大明星, 以捐助希望小学为名,拍了宣传片达到了炒 作的目的之后就拍屁股走人的嘴脸吧?
21.现代雨人
22.拾荒者,母亲是这样老去的
23.为了给她照相,她特意借了个布书包其实她的是个400克的奇强牌洗衣粉袋
24.一位因为家境贫困没有路费,在多次向其乡政府请求路费无结果后,在儿子牺牲20年后才第一次攒够钱去陵园探望儿子的母亲,这是她第一次来,也许是最后一次了.......
25.当代矿工每次都有冲动。
26.这个人曾经是电子科大的一个教授
说明:这个老人每天都在学校里穿行,拾垃圾桶里的破烂,他是科大的教授,文革受到迫害,十分的惨。平反后却对国家没有一句怨言,现在把每个月工资全捐给了希望工程,自己捡破烂为生,不仅这样,如果每月有多余的钱也全捐了出去。
多么高尚的老人!!!!!!
他如果享受起来,比很多的人都好,她的儿子女儿全在国外,每月都给他寄很多钱, 他却全捐了出去,这样的老人难道不值得大家尊敬吗?
27.我可爱的女儿,我拿什么给你们幸福!!!!!!
28.老婆,我好着呢,吃的好睡的好,穿的也好。大城市真漂亮……
29.一对卖艺的姐弟:再收紧!!!暂时的窒息,只为一顿不太美味的早餐
30.乖~~~~~~不哭,奶奶赚钱去~~~~~~送你去读书~~~~~~~
31.不是我影响市容~~~~~~~~~ 我很饿~~~~~~~~
32.垃圾堆里的精神家园~~~~~~~~~~~~~~
33.为了救学生,这位老师的人生停止在这里
34.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35.那天,我们可以读书了,我们高兴了,爷爷却哭了
36.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看到这些照片,来唤醒亿万中国人的人性,发挥我们智慧的本质,来救助这些人
散文诗同情泰戈尔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
你要对我摇你的手,说道:"怎样的一个不知感恩的贱鸟呀!整夜地尽在咬它的链子"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我要跑到树林里去;我就永不再让你抱我在你的臂里了。
赏析妈妈对动物不仁慈,孩子不满意了。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妈妈一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作者以孩子的口吻,通过唤起母亲的爱,来委婉地希望母亲可以善待小动物。小动物也是生命,它们也需要爱,需要人们的同情。这让我想起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推及到爱其他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到爱其他的孩子。这才是博爱,是一种大爱。而不仅爱人,也爱动物,则是一种生命之爱,无疑是很高尚的行为。
作者以一名小孩子旁观母亲对待小狗、鹦鹉和对待自己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困惑,并因此坚决地表示自己的反抗:在他心目中,母爱是如此伟大的,因而是可以推及所有幼小如己的生命的,所以当母亲以有差别的爱对待自己和其它小动物时,他意识到了一种恐慌,这恐慌来自孩子天性中不曾泯灭的平等观念——这正是人类在童年期才具有的童心火花。
诗人借孩子的口,向父母们提出了愿望 : 做到真正的博爱,把爱撒向芸芸众生,撒向大自然,撒向身边的一草,一木呢?当我们遇一只可怜落难饥饿无助的小狗时,还能给予它起码的同情吗?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