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冷汗 lěnghàn

[cold sweat] 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

吓了一身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冷汗

证名。又名柔汗。

①指多汗之属阴证者。见《类证活人书》卷四。又名阴汗。由阳气虚衰,阴寒相乘,以致汗冷肢冷,甚则身冷。《景岳全书·汗证》:“阴汗者,冷汗也。”“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虚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又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亦必多汗出,以阳随气去之故。治宜益气温阳,用黄芪建中汤,甚者加附子。或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见阴汗条。

②指汗出而冷者。除阴证外,热极、痰证亦可见之。《医碥·汗》:“盖热聚于内,肌肤反冷,肤冷,故汗亦冷也。”因火邪亢极者,用如神白虎汤;相火旺盛者,用知柏地黄汤。《证治准绳·杂病》:“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