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名称】学校中文全称为“中南民族大学”
[英]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校训释义】民大校训为“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
笃信好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忠实、忠诚、专一之意。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小民笃于农,则财厚而备足。”(《管子·君臣下》)等。“信”在《论语》中共出现过38次,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治病、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其“刚、毅、恭、敬、忠、信、宽、敏、惠、勇”等“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笃信好学”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笃信好学”,意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孔子认为,“笃信”与“好学”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对真理的服从既要绝对“笃信”,还要“好学”。“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充盈其身。“人不学,不知道”。每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修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一个人尽管有上述“六言”的美德,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偏而不舍,产生“六蔽”,所以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好学堪为表率,正是他对学习重要性充分认识的缘故。
自然宽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强调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为此,他反对在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宽和”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虽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但“宽”与“和”分开来用,含义颇丰。“宽”在古代哲学中是“仁”的内容之一,有宽弘、宽厚之意。宽弘意在宽之范围、广大,与宽广相通。对物的宽弘表现在与万物同体,不设界、不分内外、不分物我、与整个世界合而为一。对人的宽弘表现在能由己及人体谅别人,以为人皆有所爱,故扩充自己的爱,以为人皆有所短,故包容别人的短。宽厚意在宽之深度、深厚。《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厚德”实际上一种宽厚、博大、充实的内容之美,与儒家的仁爱有内在关联。坤代表土地、母亲。在大地上,“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大地使万物生于自身,聚于自身,各种事物繁荣发展、生生不息、无不美好。所以,宽的根基是对于万物(包括人)的爱,其表现是爱万物,无条件的爱,爱自己、爱别人,甚至爱别人的缺点,展示出人内心的深厚、博大、充实。“和”的观念发生很早。在《周易》之前,“和”的含义其一指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睦相亲。其二指与“同”相对的“和”,意为杂多的统一、有差别的事物的和谐。《国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意即相同的事物在一起不能发展,不同的事物在一起相互作用,物才能充满生命力,世界才有多样的统一。在《周易》中,上述观点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大和”的思想。“各正性令,保合大和”,是说万物各有不同特性的生命,如果各按其特性而发展,彼此不相妨碍,万物就能繁荣。《周易》的“和”把宇宙自然生命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看成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和”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据。老子的《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乐记》也讲“和,故百物不失”,“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也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德莫大于和”,朱熹也说:“大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因此,“和”作为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是以万物内部有相反、相异的力量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差异、个别性为前提的。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说君子在承认人的差异、不同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而小人则强求同一,抹杀人的个别性。只有把个别性、差异性都包含于自身,才是真正的“和”。“宽和”作为校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包含有对人与物的爱、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实;同时包含有对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解与追求,又展示出“和”的根基:一定要承认万物的多样性、个别性,这是“宽和”思想中所能发挥出的最有现代感的要素。
【学校概况】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占地1446亩,校舍面积70万平米,学校馆藏图书25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学校现有55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生21402人,折合学生数达到22657人。教职工1807人,其中专任教师1093人。教师中,现有正副教授547人(其中首席教授2人),博士、硕士导师264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4人,省部级专家32人,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学校开设了9大学科门类的57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有覆盖10大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点44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2005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3门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48个研究所(中心)。“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5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0余项;教学科研人员出版各类著作近200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50多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60000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ville州立大学、La Crosse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文理大学、文教大学,韩国的全北大学、全州大学、庆熙大学、全南大学,法国波尔多四大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连续3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奋斗。
【历史沿革】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将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校园环境】校外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学校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东临武汉科技学院,南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面即为华中农业大学。
校内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精致环境。 新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
住宿
学校内现有宿舍27栋,公寓15栋.另有校外当代学生公寓社区
餐饮
校内有包括学生食堂5个(第一、二、三学生食堂、清真食堂、大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两个(大礼堂后为教工一食堂,东家属区内有教工二食堂)。
网络社区
现有中南民大论坛、南湖虫子论坛以及中南民族大学百度贴吧等。
文化传统
南湖杯;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第二课堂;挑战杯……
早操签到;卓越走廊晨读
南湖园交流
【社团组织】
电影社网球协会 资教工作站 法学研究会社会工作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
Pc联盟英语协会创业者协会挑战杯联盟市场研究协会 未来管理者协会
辩论协会 广告协会 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公共管理协会考研与就业协会
舞蹈协会 南湖棋社 计算机协会月亮化石剧团电子商务协会 聚贤人力资源协会
足球协会 电子协会玫瑰园诗社数学建模协会 六月航灯协会管理信息工程协会
旅游协会日语协会路标读书社晨曦女子协会剪纸艺术协会绿色环境保护协会
儒商协会武术协会采风文学社影翼轮滑协会五色土文学社心理健康爱好者协会
排球协会 笛箫协会飞翔漫画社青梦缘剧社第七弦吉他协会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
摄影协会 台球协会 自车协行会艺苑书画协会投资理财协会 情商协会
民族研究会 化学实验创新协会 品异国留学交流协会
【校园媒休】◆新闻网[1]
◆广播台
◆青年网
◆学工网
◆大学四年
◆南湖思政网
◆民大论坛
◆中南民族大学报
【相关链接】
http://www.scuec.edu.cn/
中南民族大学主页
http://news.scuec.edu.cn/
中南民大在线
http://bbs.scuec.edu.cn
http://bbs.scuec.net
中南民大论坛
http://post.baidu.com/f?kw=%D6%D0%C4%CF%C3%F1%D7%E5%B4%F3%D1%A7
中南民族大学百度贴吧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三。
【学校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708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