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中南民族大学具有特色的二级学院。学院现有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历史学四个本科专业和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社会学、中国古代史、宗教学、人类学等九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其中民族学学科是国家民委 1989 年确定的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是湖北 2004 年确定的重点学科。学院还常年开设“社会工作和管理”(专升本)自考,法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进修班。湖北省武汉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也设在本院。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 48 人。专任教师 34 人中有教授 7 人,副教授 14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硕士生导师 18 人。教师中高学历占绝大多数,其中有博士后 3 人、博士 20 人、硕士 16 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相结合,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和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此外学院还先后聘请了著名学者 徐杰舜 教授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带头人。

培养高质量人才一直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重要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十年来,为我国的民族事业输送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科研、教育和社会管理人才。除了负责本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外,学院还承担全校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公共课教学。本院开设的“南方民族史”和“民族理论与政策”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学校确定的科研教学型的学院,科研工作是立院之本,在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学院十分注重科研工作。特别是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具有很强的优势和特色。民族学是学术根基深厚,学术传统悠久的一个学科,早在中南民族学院刚刚成立的 1951 年,学校即建立了以著名的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民族研究室。一大批学术造诣深的学者,深入民族地区,收集、整理、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民族史、民族学的宝贵资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为国家识别和认定京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成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已故著名学者吴泽霖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民族学学科的中青年学者以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土家、苗、瑶、黎、畲、壮、回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展开全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成绩斐然。近十年来,学院共承担了 20 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 40 于部,在《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300 多篇。其中吴永章先生的《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黎族史》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瑶族史》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答振益教授和许宪隆主撰的《中国回族史》获中国民族图书一等奖、第三届国家图书提名奖;刘孝瑜教授、答振益教授和柏贵喜教授的《湖北省志。民族》获国家民委著作二等奖;谢志民教授的《江永“女书”之谜》获得国家民委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许宪隆教授的论文《从摩尔人到摩洛人:中国回族中的北非后裔》获国家民委二等奖;赵庆伟幅教授的论文《六朝时期北民南迁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三等奖,刘卫国副教授等人的《海南黎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考察报告》获国家民委三等奖,共计获省部级奖项 40 多项。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于社会学学院(北京)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我国有相当影响的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不仅拥有我国第一座民族学博物馆,作为民族学教学科研机基地,还建有三个专业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体质人类学实验室、民族学田野调查影像放映室,以及民族文献中心的近 10 万册中外文书刊。这些都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