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贵喜

柏贵喜,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1963年10月生,回族,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原中南民族大学(武汉,湖北)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人类学会、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湖北法学会地方立法委员会副会长,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津贴专家,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专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
1987年6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1990年6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讲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柏贵喜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与文化、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象征人类学、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其中在科研领域成绩突出,先后在《民族研究》等全国10余家权威或核心刊物发表《北朝胡人贵族门第婚中的胡汉通婚》(《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当代土家族社会结构的变迁》(《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傩义新诠一一傩为虎的文化人类学构说》(《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第4期)等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摘登或综评。出版专著或主编、参编相关著作十五部。学术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以武陵地区土家族为例》,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与保护研究》、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民族志》、湖北省政府专项基金项目《土家族问题研究》,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苗族简史》修订、一般科研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横向课题《清江流域习惯法研究》及校级基金项目十余项。目前,柏贵喜教授已招收民族学、宗教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
一、专著类:
1.《苗族简史(修订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合著,第一作者,民族出版社,2008年。
2.《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独撰,民族出版社,2001年。
3.《四——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研究》,独撰,民族出版社,2003年。
4.《湖北省志·民族》,副总纂,通纂人之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救亡图存——少数民族反侵略求解放斗争》,合著,第一作者,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二、教材及其他著作类:
1.《现代民族学(上卷)》(一、二册),副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南方民族社会文化史论集》(论文集),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民族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参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
5.《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徐杰舜主编),参著“华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中国现代社团辞典》(章绍嗣主编),参编,编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7.《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鲁克才主编),参著“湖北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8.《中国现代社团辞典》,辞典,参编(编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三、获奖情况:
1、 荣获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奖,2009年。
2、《北朝胡人贵族门第婚中的胡汉通婚》(独撰论文)获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
3、“土家族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和谐稳定”系列论文获国家民委社科论文二等奖,2005年。
4、荣获湖北省“三育人”(教育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
5、《湖北省志·民族》(专著,副总纂)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奖著作二等奖,2000年;获湖北省民族学会著作一等奖,1999年。
6、《我国中部杂散居地区民族关系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合作)获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6年。
7、《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当代变迁》(独撰论文)获湖北民族学会优秀论文奖,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