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燥感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凉燥感冒,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受凉燥之邪,致肺卫俱伤,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鼻干燥为主症的证候。

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即是凉燥,又谓之“次寒”。凉燥外束肌表,卫阳被遏,经气不舒,则可见发热恶寒;若腠理闭塞则无汗;燥邪上犯清窍,则发头痛;燥气内应于肺,肺气失宣,肃降失司,则生咳嗽;“燥胜则干”,津气内伤,则有鼻燥咽干、唇燥、皮肤干燥之症。燥而寒,则口干不渴;邪在卫表故苔白脉浮。由上可知,凉燥证的临床表现为:

主症:①发热轻恶寒较重;②头痛无汗;③鼻咽干燥;④咳嗽痰少。

次症:唇燥不渴,皮肤干燥。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少津;脉浮。

凡秋深初凉之时,感受外邪,俱见主症①、②、③、④,或①、③、④,或①、②、③,或主症①、③及次症,并均具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凉燥证。

治疗以杏苏散加减

杏苏散的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变化: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