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唐楼

唐楼是中国华南地区及香港一带于20世纪初期至1960年代的建筑。唐楼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一般唐楼都属3至4层高,分为前、后座,前面设有有柱或无柱的骑楼,部份则设有露台,楼底比现代住宅建筑为高。唐楼地下一层通常为商铺,楼上则作为住宅。唐楼没有电梯,只有楼梯连接各层,很多旧式唐楼没有厕所设施。

香港

唐楼早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香港出现。当时的唐楼楼高2至3层,阔15尺(约4.5米),以青砖砌成,而屋顶是以木结构及瓦片组成的斜顶,唐楼旁则设有木楼梯连接各层。当中部份唐楼更有2尺阔的铁制骑楼。

19世纪末期起,香港的唐楼普遍有3至4层,每层高4米,阔5米。设计方面,骑楼以砖砌支柱支撑,并跨出唐楼前的行人路。由于这种设计始于广州,所以当时被俗称为“广州式骑楼”。到了1930年代,混凝土取代了砖成为了唐楼的主要建筑材料。现时仍然存在的唐楼,尤其是于九龙区的,都是混凝土建的唐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人口急速增加,房屋短缺。不少唐楼都被用作分租。通常分租的唐楼会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称“包租公”或“包租婆”。包租者向业主每月缴交固定租金,同时亦交付负责支付水电。唐楼单位再被划分为房间分租,通常最少分为“骑楼房”(亦称头房,面积较大及光线充足)、中间房、尾房;很多时更会在厨房或厕所上设置“阁仔”出租。亦有将单位细分为“床位”。

随著市区的急速发展,香港大部份唐楼经已被拆卸重建。在香港岛湾仔、西营盘、九龙深水埗及九龙城一带,亦有一些尚未拆卸的唐楼,大部份已甚为残旧,需要进行维修。

市区重建局近年保留了湾仔庄士敦道、茂萝街及巴路士街多幢唐楼,并计划在修葺后作为文化用途。位于湾仔石水渠街72至74号,建于1922年的几幢唐楼,因被涂上蓝色而有蓝屋之称,亦被政府列为历史建筑。位于旺角荔枝角道,由九巴创办人之一雷亮于1931年所建的唐楼雷生春,则在2003年10月7日由九巴家族后人捐赠予香港政府,并计划改建为博物馆。

澳门

澳门市区内仍然保存有不少唐楼,在议事亭前地及新马路一带的唐楼,仍然保留了20世纪初期的风格,部份唐楼的上层则经改装后作为商业用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