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汉月

电视简绍片名:胡笳汉月
时间:2006年拍摄
类型:传奇历史正剧
出品公司: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北京东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人员编剧:青羊、萧颖
制片人:冯媛
导演:冷杉
演员名单宁静饰冯太后
唐国强饰拓跋焘
夏雨饰拓跋弘
罗嘉良饰李彪
王泊文饰拓跋宏
左小青饰花木兰
郭冬临
茹萍
马诗红
白庆琳饰 冯妙莲/林明珠
廖学秋
申军谊
常 铖饰李奕
吴 磊饰拓拔恂
角色介绍冯太后冯桂儿——宁静饰
她经历四世皇帝,从天真的汉家女孩成长为老道的政治家,她勤政爱民,能够高瞻远瞩地意识到改革时弊的重要性并且矢志不渝、立志改革;她本性善良,善举被人误解,心中暗藏无数冤屈却无人理解;她心机暗藏,为了实现政治改革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使用各种手段。历史上的冯太后是北魏改革的最大功臣,学界誉为“千古一后”,然而女人干涉政治往往被说成“牝鸡司晨”而得不到历史的承认和尊重;《胡笳汉月》中冯太后化名为冯桂儿,是绝对的主角,这部戏写的是她的一生,她为了改革牺牲了自己的爱人、亲人,甚至背上了“弑君”的恶名,而孝文帝也是在她的悉心调教下成长起来的。
太武帝拓跋焘——唐国强饰
慷慨豪迈,爽性为人。是从原始状态下拼杀而出的政治家,胸怀大志,不满足于烧杀抢掠、占山为王,希望、也致力于创造一番功业。赏识汉家女子冯桂儿,两人均心怀家国天下,成为忘年之交。焘晚年准备除掉太监宗爱(郭冬临饰)时,被宗爱所杀,死时豪气干云。
献文帝拓跋弘——夏雨饰
冯太后好朋友李甜儿之子,孝文帝父,幼时亲生母亲因“子贵母死”的旧制而死,他自小心理上有阴影,有怪癖,内心阴暗、多疑,他以为冯太后害死自己亲生母亲,因此排斥冯太后,他整天手拿着生母留给自己的香草荷包,念念不忘复仇,因此只要是冯太后主张的事,他就坚决反对,不惜任何代价。在他看来,个人内心的快意,永远超乎任何事业之上。是冯太后进行改革的最大障碍。最后,冯太后不得不将他毒死。
李彪——罗嘉良饰
出身贫寒,对国家和社稷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责任感,后因缘际会,得展才华,受到孝文帝赏识重用,被命为钦差大臣进行改革实践,初见成果。却受到保守集团拉拢而变质,终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孝文帝拓跋宏——王泊文饰
拓跋宏在风浪之中长大的,深受祖母冯太后的熏陶,对于祖母由衷地信赖和崇拜,做一切事都要与她对照。对冯太后的一举一动虽然不是完全理解,但深信不疑,而且暗地里去揣摩、去温习模仿。在他的心里,只要是太后做的就一定是对的。
成熟以后的孝文帝,看事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儿女私情,有一丝超乎凡人的冷漠,处变不惊,果敢任事,有主意,有心计,能担待。晚年的他做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既有冯太后的干练,又有拓拔焘的雄风,得以震慑群臣、威仪天下。
相关内容大型传奇历史正剧《胡笳汉月》是由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北京东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的鸿篇巨制,讲述了北魏时期鲜卑族汉化、封建化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经历的巨大历史阵痛,再现了北魏艰难的改革之路和统治阶层中的改革者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所获取的辉煌成就。该剧以冯桂儿(冯太后)的一生为线索,再现了冯桂儿从一个汉家女孩成长为“千古一后”的曲折经历,整部作品以宏伟大度的气势、波澜曲折的情节、黄金的阵容和精良的制作为观众讲述了北魏改革过程中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胡笳汉月》故事具有多条线索,宏大叙事中体现了史实感和史诗感,改革者为了改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改革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些挫折不仅凸现了改革的艰难,挫折本身也构成了史剧的内驱和张力。几代人为了国家统一、民族进步而不懈努力、艰苦卓绝,最终成功实施了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使鲜卑民族渐渐摆脱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并融入到汉民族与汉文化的先进文明中去。冯太后、孝文帝等人推行的北魏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进步的重大历史关节点,为后世隋唐帝国的统一、繁荣和民族融合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胡笳汉月》由《昭君出塞》的原班人马倾力打造而成。编剧青羊因《昭君出塞》而广受赞誉,他花费了多年构思的《胡笳汉月》具有更豪迈的气魄和更宏大的气势,他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在大事不虚的基础上,对故事做了合理的艺术化处理,为观众呈献出一部兼具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大型传奇历史正剧。关于“冯太后”,历史上只有千余字的记载,青羊在此基础上,将冯太后化名为冯桂儿,并以她为中心构思了整个《胡笳汉月》的故事。剧本具有宏大的叙事结构,从太武帝、文成帝到献文帝、孝文帝,青羊为我们讲述了几代君王更替中宫廷中的风云故事,有金戈铁马的战场硝烟、勾心斗角的宫廷纷争、浪漫缠绵的爱情邂逅和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此外,青羊还真切而细致地塑造了太武帝、冯太后、孝文帝等立志革新的改革者的形象,在与保守派的残酷政治斗争中,经历了切肤之痛的改革者们逐渐变得成熟、强大,并最终成就了改革大业。作为一部历史剧,《胡笳汉月》的台词充分体现了北魏时期鲜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特点,口语生动贴切、符合人物身份,编剧青羊古文功底深厚,他精心设计了大量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桥段,能够启示主题、丰满人物。
《胡笳汉月》也是导演冷杉继《昭君出塞》后的又一力作,是其“民族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冷杉兼具诗人气质和侠士风范,豪气中透着柔情,具有苍劲的历史感、豪迈的英雄气以及充满智慧的视觉语言。导演煞费苦心地设置了多部精彩场景,宏大的战争场面、唯美的桃源美景、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欣赏到真正的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视觉盛宴。
此外,剧中汇集了宁静、唐国强、夏雨、罗嘉良、王泊文、郭冬临、茹萍、马诗红、白庆琳、廖学秋、申军谊、左小青、常铖等众多明星,该剧所有的拍摄工作已经结束,目前正在紧张地进行后期制作。
饰演冯桂儿的宁静从十六岁演到五十余岁,一人经历了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四位皇帝,在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中,她从懵懂纯情的少女到成熟华贵的皇后,再到饱经沧桑的太后,作为一个坚定不移的改革者,她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深爱的情人,最终自己也因过度劳累而辞世。步入而立之年的宁静,演技日臻成熟,在该剧中担任此重要角色,宁静的十几款造型完美贴切,她的表演将一个女人成长中的变化拿捏得准确、细腻。
唐国强饰演的太武帝拓跋焘胸怀大志、锐意改革,一手提拔冯桂儿为文成帝的皇后,与她成为忘年之交,却因太监宗爱(郭冬临饰)的迫害而死。多次饰演“皇帝”的唐国强挑战少数民族君王太武帝,他将这位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的帝王刻画得丝丝入扣,不管是驰骋沙场的武戏,还是身居高位的帝王的内心的孤独感,唐国强的表演举重若轻、水到渠成。
夏雨和宁静12年后继《阳光灿烂的日子》再次合作,他演的献文帝拓跋弘是个内心阴暗、懦弱的皇帝,是剧中重要的“反派”,为了与冯太后作对而屡屡设置障碍阻止改革进行,最终逼迫冯太后设计将其杀死。此角色对夏雨是个巨大的挑战,他精彩演绎了献文帝的双重人格和极端的行为,将其多疑、阴暗、善变的复杂性格诠释得精准到位。
“港剧皇帝”罗嘉良继《昭君出塞》后再次与冷杉导演合作,出演内地古装历史剧,他饰演的李彪为寒士出身,本是孝文帝手下的一大能臣,胸怀大志却好高骛远,才华卓越却难以抵制荣华富贵的诱惑,尽管得到孝文帝的信任和重用,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成为改革的牺牲品。这个角色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是罗嘉良塑造的崭新的荧屏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故事梗概胡笳汉月的故事发生在南北对峙,同时也是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时期,汉家女子冯桂儿(宁静饰)自幼生活在宫中,面对腥风血雨的宫廷政变时,她临危不乱,果敢镇定,维护了北魏的稳定团结,深受太武帝拓跋焘(唐国强饰)的赏识,被钦定为文成帝皇后。
当时北魏鲜卑贵族势力采用原始落后的统治模式治理国家,限制了生产力和农耕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在治国理念上与部分保守落后的贵族势力形成尖锐对峙。
冯皇后(即冯桂儿)的好友李甜儿为文成帝生了一子,即后来的献文帝。按照鲜卑“子贵母死”的旧制,献文帝被立为太子前,李甜儿即被赐死。献文帝因为听说母亲如被立为皇后,就可免于一死,所以一直对冯太后(即冯桂儿)耿耿于怀,误解愈深。
献文帝(夏雨饰)当政后,与矢志改革政弊的冯太后处处作对。起初,冯太后对他处处忍让,甚至甘于退至幕后,著意培养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然而献文帝仍执迷不悟,为打击冯太后,他与保守的旧贵族势力相互勾结,制造事端,威胁改革的顺利进行,冯太后迫不得已,联合各族大臣,经过周密部署,巧妙地除掉了献文帝,拥戴孝文帝登基。冯太后自己则掌控朝政,立志推行改革。
逐渐长大成人的孝文帝(王泊文饰),爱上纯情少女林明珠。冯太后深为不满。后来因为林明珠已经怀孕,不得不同意孝文帝纳其入宫,但为巩固自己的力量,冯太后竟在大婚时偷梁换柱。孝文帝深受打击。
为推行改革,冯太后与孝文帝启用颇有能力的寒士李彪(罗嘉良饰)为钦差,山东琅琊督察“均田制”和“三长制”施行。因李彪得知与自己私定终身的小姐王珊瑚家就在琅琊,所以易服探访,被嫌贫爱富的王夫人(廖学秋饰)赶了出来。李彪发誓出人头地,一雪前耻,因此放手一搏,出色完成任务。返回都城后,他被破格提拔任用,同时也赢得美人归。
冯太后因为操劳过度,过早辞世。孝文帝继承她的遗志,坚决推行改革路线,先后进行迁都、改穿汉族服装、改汉姓、说汉话等大刀阔斧的重大变革,使北魏社会形态从以游牧为主体的原始形态,一跃进入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但是由于改革触动了很多贵族豪强的根本利益,以源贺、拓跋子推为首的少数旧贵族千方百计进行反扑,逼死了孝文帝挚爱林明珠,又诱使太子元恂触犯刑律,迫使孝文帝忍痛杀死太子。
李彪因为身份改变,在别有用心的阴谋集团拉拢下,越陷越深,最后成了保守派攻击改革派、并向孝文帝反攻的借口。经过痛苦抉择,孝文帝不得不处死李彪。珊瑚也殉情而死。
虽然改革之路艰难曲折,步步面临生死考验,付出巨大代价,但在北魏几代政治家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大功告成,谱写了一曲民族融合、社会和谐进步的历史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