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张君励

张君励图片为张君励与诗人徐志摩的合照

张君劢(1887-1968),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近现代学者,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张君劢1887年1月18日(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生于江苏宝山县(今属上海)。

早年入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广方言馆学习英文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西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宝山县秀才。以後曾入上海震旦学院从马相伯读西方历史和哲学,後因学费问题改入南京江南高等学校就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宝山县公费派送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宣传君主立宪。

宣统二年(1910)回国後,被授翰林院庶起士。辛亥革命後曾任宝山县议会议长,在上海参预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旋与国民协会等团体合并为“民主党”。

1913年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

1915年回国後,曾任上海《时务新报》总编、段祺瑞所设的"国际政务会"书记长、冯国璋总统府秘书。

1918年起游学欧洲三年,师事倭铿,又常往法国求教于柏格森,广泛涉猎西方的唯意志论和生命哲学。

1923年在清华学校讲演人生观问题,宣扬生命主义哲学,引起科学与玄学之争。同年出任上海国立自治学院院长。

1926年,与李璜合办《新路》杂志。1927年後与中国青年党李璜合办《新路》杂志,既反苏反共,又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1929年被蒋拘禁,获释後赴德国耶拿大学任教。

1931年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

1932年,与张东荪一起召集"国家社会党"筹建会,创办《再生》杂志。

1934年任国社党中央总务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後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委、民社党主席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後,任国民参政员。

1939年代表国社党参加统一建国同志会,次年在云南大理创办民族文化学院,任院长。

1941年参加发起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後改称中国民主同盟),任常务委员。

1945年出席联合国会议,任联合国宪章大会组委员。

1946年1月回国出席政治协商会议。8月将国社党与华侨中的民主宪政党合并为中国民主社会党。11月单独以民社党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民社党因此被民盟劝退。

1947年民社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主席。

1949年11月赴印度。

1951年移居美国。

1969年2月23日在三藩市病逝。

著有《立国之道》、《苏俄评论》、《国宪议》、《明日之中国文化》等书。 曾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上海国立自治学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思想上倾向于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又糅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1923年在清华大学发表关于"人生观"的讲演,由此引发学界的"科玄论战",是当时详细学派和"东方精神文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梁漱溟、熊十力等积极宣导儒学的现代发展,主张超出一切门户之见,在新的世界潮流中实现儒学复兴。认为宋儒的"理性之自主"、"心思之体用"、"德性之知和致知格物"等思想,都可以"为东西古今思想之共同基础"(《中西印哲学文集》),坚持以理学传统作为复兴儒学的起点。1958年,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这一当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

张君劢的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学文集》、《新儒家哲学发展史》、《思想与社会序》、《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