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

概述世界最大的海洋。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6624.1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跨越纬度135°,南北最宽15500公里。在太平洋水系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河流。美国电视剧《太平洋》是一部二战系列短剧,由HBO制作。
目录[隐藏]
【综合描述】【分类概况】【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交通运输】【得名历史】【形成历程】美国电视剧《太平洋》《风雨太平洋》The Pacific(2009)简介【系列短剧】故事线索:幕后投资:10集花掉2亿美元故事:海军陆战队的真实写照先行预告片及正式预告片The Pacific太平洋角色演员对照表
【综合描述】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海岸至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最长21300公里。包括属海的体积为71441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69618.9万立方千米。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939.5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4米,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北部以宽仅102公里的白令海峡为界,东南部经南美洲的火地岛和南极洲葛兰姆地(Graham Land)之间的德雷克(Drake)海峡与大西洋沟通;西南部与印度洋的分界线为︰从苏门答腊岛经爪哇岛至帝汶岛,再经帝汶海至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从澳大利亚南部经巴斯海峡,由塔斯马尼亚岛直抵南极大陆。由于地球上主要山系的布局,注入太平洋河流的水量仅占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7。
太平洋海盆可画为三个区。1.东区︰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2.西区︰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Kermadec)海沟等。3.太平洋中部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公尺(15,000尺)左右。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Cocos)海岭至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过东南太平洋海隆即为太平洋-南极洲海盆。这一海盆与西经150°之间的地区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西经150°~180°,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菲律宾海盆;在新西兰与东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为麦加利(Macquarie)海岭,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太平洋岛屿众多,主要分布於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质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大类。大陆岛一般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有联系,如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等。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太平洋中部偏西广大海域,自西向东有三大群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里尼西亚。其中美拉尼西亚群岛多为大陆岛,玻里尼西亚群岛的夏威夷群岛是著名的火山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几乎都是珊瑚岛。

太平洋由于面积广阔,水体均匀,气候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特别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北太平洋情况不同,东西两岸差异悬殊,以俄罗斯东海岸的严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和的冬季对比最为鲜明。信风带位于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两个风带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西太平洋(北纬5°~25°)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广阔,并受南极地区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信风带的海水含盐度比赤道地带低。赤道附近含盐度小於34;最北部海域含盐度最低,小于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东岸流向厄瓜多尔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对马暖流。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形成北太平洋环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堪察加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所罗门群岛之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形成南太平洋环流。
太平洋资源丰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渔场,出产鲱鱼、鱈鱼、金枪鱼、蟹等。北美西海岸的哥伦比亚河以出产鲑鱼著名。海底有大量的锰结核,海水可提取海盐、溴、镁等。大陆棚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如加利福尼亚南部海域、黄海、东海以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南部等海区。西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区。但是欧洲人直到16世纪才开始对这一大洋进行探察。他们寻求所谓“南方之地”——澳大利亚,从而进入太平洋岛屿。1513年,西班牙占领者巴尔沃亚(Vasco Nunez de Balboa)在巴拿马地峡的达里恩(Darien)山顶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横渡太平洋。17世纪时,荷兰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发现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和斐济。18世纪时,英国航海家科克、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纪时,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於1831~1836年乘“比格尔号”(Beagle)环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区进行考察,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伟大的贡献。

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北极,西至亚洲和澳洲,东界南、北美洲。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积,不包括邻近属海,约为一亿六千五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积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积超过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属海)4280米。西太平洋有许多属海,自北向南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亚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太平洋。西经150°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岛。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雅浦和帕劳;自帕劳向东延伸至俾斯麦、所罗门群岛和圣克鲁斯;最后由萨摩亚群岛向南至汤加、克马德克、查塔姆和麦夸里。由于北部陆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无风带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层。深层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南极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深海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至40°之间,距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至60°之间。
英文名称:Pacific Ocean
法文名称:Océan Pacifique
【分类概况】位置
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面积
南北长约15 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 900千米,面积16624.1万平方千米(不包括属海)。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范围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经147度),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西经68度),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
深度
平均深度为4187.8米(不包括属海),最大深度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深达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地理分区
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
国家和地区
太平洋地区有30多个独立国家,以及十几个分属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自然环境】岛屿
太平洋约有岛屿一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
海底地形
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大致2 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 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 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火山与地震
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气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它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 ~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000~2 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 000~5 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北纬40°以北、南纬40°以南常有海雾。水面气温平均为19.1℃,赤道附近最高达29℃。在靠近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波涛汹涌很是著名。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北部环流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潮汐
多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一般为2-5米。
【海洋资源】太平洋生长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它动物都比其它大洋丰富。
渔业
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鱼、金枪鱼、比目鱼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矿物资源 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猛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交通运输】航运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 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电缆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敷设的,1905年美国在太平洋也敷设了海底电缆。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亚,美国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得名历史】1513年,瓦斯科·努涅斯·巴尔波发现太平洋。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尔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要找到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队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湾稍作休整后,便向南进发,1520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此后,船队发生了内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麦哲伦镇压了西班牙船队发起了叛乱,船队继续南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积1亿8,130万平方公里,在南极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1亿5,555万7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从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亚洲和澳洲的东岸. 它同时是岛屿、海湾、海沟和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现在太平洋是最大的洋。不过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正在以每年 1-2厘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变小,相应大西洋正在变大。
【形成历程】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著差异……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由于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顶部橄榄岩层在内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24/17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却非如此。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值(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终于,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
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并且他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可惜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众所周知,月球上没有活跃的构造活动,陨石撞击作用是月壳演化的主要动力。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体猛烈轰击形成的近于圆形的洼地,其底部由稍后喷溢的暗色月海玄武岩所充填。最大的月海——风暴洋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将太平洋与月海相对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征:
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于地球一方,这反映了早期撞击作用的随机性。
2.月海具有圆形的外廓,并比月陆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圆形,比大陆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陆由年代较老、密度较小的硅铝质岩石构成,而海洋则由年代较轻、密度较大的玄武质岩石组成,月球也是这样,月海也由年龄较小的玄武岩组成。
4.地球上的地壳厚度较大,介于30-50公里,洋壳较薄,一般为5-15公里;月球也有类似的情况,月陆壳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壳则一般小于20公里。
5.重力测量证明,月海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太平洋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比周围大陆具有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围有山链环绕,而太平洋周围也有山链。
7.在太平洋底发现有边缘和中央海岭,而在一些较大的月海中也同样可见有堤形的隆起。分布于月海中央和边缘。
8.太平洋东部具有以岛弧、边缘海组成的,从洋壳过渡为陆壳的过渡区,在一些月海边缘也可见有所谓“类月海”的过渡区。当然,与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没有的其他特征。如构造岩浆活动,反映海底扩张的海底磁性条带,还有在太平洋周围的山链上可见明显的多旋迥褶皱构造和花岗岩浆活动,而月球上没有。
诸如此类的差别,专家以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质量和体积的缘故。综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
美国电视剧《太平洋》

《风雨太平洋》The Pacific(2009)类型:迷你系列剧
集数:10
时间:1小时/集
出品:梦工厂/玩石(Playtone)
推荐指数:★★★★★
简介《兄弟连》的姊妹篇《风雨太平洋》目前正在紧张地拍摄之中,从放出的图片看,这绝对是值得我们期待的精美大作。剧集跟《兄弟连》一样,计划拍摄10集,每集一小时。这回仍然由斯皮尔伯格(梦工厂)和汤姆•汉克斯(玩石公司)联合制作。剧集是从莱基(Leckie)、斯莱治(Sledge)和巴斯龙(Basilone)三个海军陆战队士兵的视角展现整个太平洋战场。莱基和斯莱治两人的经历都写在各自出版的自传里,巴斯龙的故事由已故历史学家安布罗斯采访并由他的儿子休•安布罗斯整理。电视剧的开场戏即是二战中最惨烈的瓜达卡纳尔岛之战,而结束篇则是V-J日,其中有硫磺岛和冲绳岛之战作为重头戏。剧集主要场景将在澳大利亚拍摄,在澳洲招募近 300名演员。
目前,《风雨太平洋》的导演阵容一共有5名导演,其中也包括了《兄弟连》的导演之一托尼•托以及《罗马的荣耀》导演蒂姆•范•帕顿。 据称,蒂姆•范•帕顿和卡尔•弗兰克林两名导演是最先被确定的,他们被认为是目前美国电视制作方面最优秀的两名导演。尤其是《罗马的荣耀》导演蒂姆•范•帕顿,由于擅长驾驭宏大的战争场面,被认为是这部《兄弟连》姊妹篇的最佳导演人选。剧集的主力编剧是布鲁斯•麦肯纳,他也是《兄弟连》的主要编剧。
剧集的预算大约是1.2亿美元(比最初预计的1.5亿省了不少),平均每集1200万美元——每集的钱都够拍一部小成本电影了。此前《兄弟连》10集的成本也是1.25亿美元,但海战的场景显然更大,更复杂,更难拍。
【系列短剧】太平洋是一部二战系列短剧,由HBO制作。该剧现在正在拍摄当中。这部短剧与美剧兄弟连有相似之处,然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这部短剧是讲述关于美军在太平洋的战斗故事。
太平洋是由Bruce McKenna 带头制作的。他也是兄弟连的重要作者之一。Hugh Ambrose,兄弟连作者史蒂芬安布罗斯的儿子,也将作为项目顾问参与到故事的编写中来。
故事线索:短剧太平洋的创作是基于两本海军将士的回忆录:With the Old Breed by Eugene Sledge and Helmet for My Pillow by Robert Leckie。
这个系列短剧将会告诉我们这两个作者和另外一位士兵John Basilone在美军和日本军队作战的故事。
这个短剧将涵盖海军一师参加过的许多著名的太平洋战役;包括瓜岛战役、硫磺岛战役等。
自从2007年公布制作计划,经过2年时间,终于这部由HBO投资、汤姆·汉克斯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共同打造的二战史诗巨作《太平洋》(THE PACIFIC)于日前正式公布预告片。这将是《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类电视剧。
幕后
投资:10集花掉2亿美元
2001年播放的《兄弟连》动用了五百个有台词的演员、一万个临时演员,由八个导演共同完成,号称美国电视史上耗资最大的一个电视影集。《兄弟连》也树立了好莱坞大牌进军电视剧的标杆———以大片的水平制作电视剧。在《兄弟连》之后,斯皮尔伯格与汤姆·汉克斯将目光瞄准东方的太平洋战场,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真实故事搬上电视,加上制作团队也是以当年的《兄弟连》为主,不少影迷因此也将《太平洋》视为《兄弟连》的姊妹篇。此外,跟《兄弟连》相似,这部剧集也是迷你型,在篇幅上大约十集左右。
这部耗资巨大的电视剧由HBO和梦工厂以及汤姆·汉克斯的玩石公司共同制作,在宣布开拍时号称投资额高达1.5亿美元,比《兄弟连》的1.2亿美元还高出3000万美元,但去年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的加剧,其后更新的预算数据达到了2亿美元,这个数字也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最贵的电视剧集。
故事:海军陆战队的真实写照
HBO的总裁Callender表示,“这部迷你影集是以三名海军陆战队员的真实故事为背景,他们的真实经验帮助人们了解二次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特殊性,特别是与欧洲战线的截然不同。这是面对不同敌人的一场不一样的战争。”
剧中描述的主要战役包括:1942年8月-1943年2月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3年11月-1944年3月发生的布干维尔岛战役,特别是1943年11月格洛斯特角登陆战及热带丛林战役;1944年发生的贝里琉岛争夺战;1945年2月16日-3月26日发生的硫磺岛战役;1945年4月1日-6月21日发生的冲绳岛战役。故事结束于对日作战胜利日--1945年8月15日,即美国人所说的「V-J Day」。
电视剧几乎涵盖了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重现震撼人心的惨烈场景。
据悉,《太平洋》的故事来自于两部小说以及已逝的《兄弟连》一书作者———著名战史学者施蒂芬·安布罗斯之子休·安布罗斯收集的二战老兵采访记录。这次拍摄《太平洋》主要在澳大利亚搭景,跟当年的《兄弟连》相似,电视剧没有起用特别有名的演员,而主要将动用澳大利亚当地的演员。
先行预告片及正式预告片
其实早在今年2月份,澳大利亚电视台方面就最先发布了一部先行预告片,并且已经开始采访在《太平洋》中有表演的本土演员,但当时HBO、梦工厂和玩石公司却保持沉默,有影迷因此猜测,在金融危机下,出品方可能还在寻找最适合吸引广告的黄金时间段,如今,有关本片的正式消息终于公布,同时带来了一部真正的预告片!
《太平洋》定于2010年3月播出。
The PacificDirected by Carl Franklin
Tim Van Patten
Graham Yost
Jeremy Podeswa
Tony To[1]
Produced by Steven Spielberg
Tom Hanks
Gary Goetzman
Written by Robert Leckie (book)
Eugene Sledge (book)
Bruce McKenna
Starring James Badge Dale
Jon Seda
Joe Mazzello
Distributed by HBO
Release date(s) 2009
Running time approx. 600 min. (10 parts)
Country United States
Language English
Budget $250,000,000 (reported
太平洋角色演员对照表Cast
The following credits have been taken from the IMDb.[26]
Joseph Mazzello - as - Corporal Eugene "Sledgehammer" Sledge
Jon Seda - as - Gunnery Sergeant John Basilone
James Badge Dale - as - Private First Class Robert Leckie
William Sadler - as - Colonel Lewis "Chesty" Puller
Isabel Lucas - as - Gwen
Cariba Heine - as - Phyllis
Jacob Pitts - as - Bill "Hoosier" Smith
Ashton Holmes - as - Sid Phillips
Nikolai Nikolaeff - as - Rear Echelon Man
Brendan Fletcher - as - Bill Leyden
Matt Craven - as - Dr. Grant
Nathan Corddry - as - Private Loudmouth
Rami Malek - as - Merriell "Snafu" Shelton
Matthew Dale - as - Sergeant John Marmet
Damon Herriman - as - Merrin
Ben Esler - as - Pfc. Charles "Chuck" Tatum
Joshua Close - as - Edward Sledge
Jon Bernthal - as - Manuel Rodriguez
Gary Sweet - as - Haney
Martin McCann - as - Corporal Robert V. Burgin
Keith Nobbs - as - "Runner"
Leon Ford - as - Lieutenant Edward "Hillbilly" Jones
Freddie Joe Farnsworth - as - Lieutenant "Stumpy" Stanley
Simon Bossell - as - Doc Stern
Tom Budge - as - Ronnie Gibson
Braydn Michael - as - Robert Marshall
Mauricio Merino Jr - as - Handyboy
Scott Gibson - as - Captain Andrew "Ack Ack" Haldane
Joshua Biton - as - Sergeant J. P. Morgan
Josh Helman - as - Lou "Chuckler" Juergens
Henry Nixon - as - Lieutenant Hugh "Ivy League" Corrigan
Dwight Braswell - as - Steve Evanson
Anna Torv - as - (uncredited)
Karl Cottee - as - Corporal Pegg
Annie Parisse - as - Lena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