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之乡
吐鲁番总是和葡萄连在一起。
吐鲁番的葡萄,最负盛名,誉甲天下。
吐鲁番的葡萄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吐鲁番的葡萄质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吐鲁番被国家确定为西北地区惟一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是我国葡萄主产区。吐鲁番的葡萄也是世界上主要的高产水果之一。
溯源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早在十六国北凉时,吐鲁番就开始有了栽培葡萄的记载,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这一时期任命管理浇葡萄地官吏的文书。
《北史·高昌传》和《梁书·高昌传》,都有吐鲁番“多五果”、“多葡萄”的记载,到南北朝时,吐鲁番已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
吐鲁番出土的麴氏高昌王朝时的《高昌勘合高长史等葡萄园亩数账》和《高昌延长六年(566)吕阿子求买桑葡萄园辞》,就是有关葡萄园租种账籍和买卖葡萄园的契约,这两件文书说明,当时种植葡萄已很普遍。唐代吐鲁番的葡萄栽种技术已广泛传人中原地区。至明代,甘甜无比的无核白葡萄在吐鲁番地区广泛种植。正如《农政全书》所说:“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睹,味胜刺蜜。无核,则异品也。”
清代对吐鲁番葡萄的记载更屡见史料,诗人也纷纷吟诗赞叹。著名诗人肖雄在《果瓜》诗中写道:
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圆。
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
诗中的“络索”即指葡萄串。
肖雄在诗注中解释说:“有数种,一为白葡萄,即汉时所进之绿葡萄也……其甜足倍于蜜,无核而多肉。”故有“大宛风味汉家烟”之句。
诗注中还提到吐鲁番盛产的马乳葡萄、琐琐葡萄等品种,但堪称上品者仍是无核白葡萄。
肖雄还在文中记载说无核白葡萄“大逾蚕豆,滴溜珠圆,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因干后色白,故名。”
吐鲁番葡萄品种很多,至今已发展到500个优良品种。著名的是无核白葡萄,另有硕大的马乳葡萄、以药用为主的琐琐葡萄,还有红葡萄、喀什哈尔、黑葡萄,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堪称“葡萄博览园”。
吐鲁番葡萄的生长寿命很长,成片古老葡萄园随处可见。数十年、上百年的葡萄藤,结果仍很旺盛。
如今吐鲁番市区内外,大街小巷,居民的房前屋后,到处是葡萄园,葡萄架,葡萄串串,喷香溢甜,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城了。有诗曰:戈壁火洲吐鲁番,葡萄万架珍珠串。浓荫一片蔽炎日,坎井千条水潺潺。
葡萄美酒夜光杯
葡萄酒的酿制及饮用葡萄酒的习惯,应与葡萄的种植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葡萄的种植及葡萄酒的酿造,由波斯、埃及经中亚传人新疆,不会迟于西汉。张骞通西域,就向朝廷带去了西域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信息。
《北史·高昌传》最早记载了高昌“多蒲桃酒”。
《太平广记》中又记载,南朝梁国大同年间(535~545),高昌国遣使边金陵(今南京)贡献葡萄酒。
高昌墓葬中曾发掘出这一时期的葡萄酒作坊遗址和酒坛、葡萄枝条、葡萄干、葡萄种子等实物。
《册府元龟》记载,唐初“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缇益,既颁赐群臣,京师始得其味。”说明唐以前新疆葡萄酒已进入皇宫,其后又由唐太宗亲自倡导,学习吐鲁番葡萄酒的酿制技法。可见唐代时吐鲁番已向中原输出马奶子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法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胡姬美如花,当垆笑春风”。“五陵少年金市东,银勒白马度春风。落花踏进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这些唐诗名句,说明唐朝长安非常盛行西域的葡萄酒。虽然长安已引种了吐鲁番的葡萄和掌握了吐鲁番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但当时的诗仙文魁们,还是要到西域“胡姬”开的酒肆中,饮用正宗的西域和吐鲁番所产葡萄酒,陶醉于葡萄美酒“甘而不饴,酸而不酢”的芬芳之中。
清代著名诗人肖雄曾在吐鲁番居民家中做客,看到当地 饮葡萄酒的盛况,他在《饮食》这一组诗中写道:
新酿葡萄瓮始开,全家高会敬擎杯。
还看马乳融成末,吩咐央歌再娶来。
肖雄在诗注中说,吐鲁番“男女皆好饮而多量。酒有数种,最上之品莫如葡萄所酿,初酿成时,色绿味醇。若再蒸再酿,则色白而猛烈矣,性甚热。饮之可除寒积之症”。
在新疆的水果中,被人们称为“珍珠和玛瑙”的就是葡萄。新疆葡萄甲天下,久负盛名。
无核白、无核黑、马奶子、百家干、木纳格,喀什哈尔、黑葡萄、和田红、粉红太妃……鲜艳似玛瑙,晶莹如珍珠,翠绿若翡翠……令人垂涎欲滴。
无核葡萄并非无核,只是种子发育不完全,吃起来不觉得有核,所以称“无核”,它是用扦插和压条方法繁殖的。
如魏文帝曹丕在一篇诏令中说:“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葡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娟,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孽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照曹丕看来,葡萄是比南方的龙眼荔枝,更好的果类。
《本草》上则说:“葡萄气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苎食轻身延年。”葡萄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无怪乎内地有人把葡萄当作一种补药来服用。
普及《汉书》《西域传》中说:“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葡萄、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皇宫别苑种植葡萄外,一般出身于地主阶级的士大夫,在他们的园林别墅中也种植葡萄。
晋《宫阁名》中提到:“华林园葡萄百七八十株”。钟会的《葡萄赋》中说:“余植葡萄于堂前,嘉而赋之。”
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提到寺院种植葡萄的情况严《白马寺》浮图前奈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奈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美殊美,冠子中京(即洛阳)。帝至熟时,尝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异。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直(值)牛。”这个时期内地种植葡萄还不是普遍的。
唐代以后,新疆的葡萄继续向内地输入。
《唐书》上说:“太宗时,叶护献马乳蒲萄一房,长二丈余,子亦稍大,其色紫。”
而“长安,洛阳两地出土之古镜甚多,其中有一种上镌海兽、海燕以及葡萄花纹者,最为精美。前人称此种古镜为海马葡萄镜,以至属于汉镜一类,近始知其为唐镜。海马葡萄花纹图案,传自西域,以至铸镜,唐代始盛,是亦唐代两京盛行西域文明中之一小例也。”说明,在当时,葡萄逐渐地申稀见之物变为常见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