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房


明朝的朱厚燳(正德皇帝)建立的,专门养女人供他享乐高兴和喝酒之处,最后他就是死在这里的.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曾研究过明武宗建立的豹房,对此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涉及到对武宗的评价(如武宗不是庸君,很有才华),对豹房性质的探讨(如豹房不是淫乐场所,而是武宗治理朝政的政治中心与军事总部)。1994年3月《北京文物报》上《豹房非豹房之新探讨》一文还提出“豹房”原字音出阿拉伯语“巴欧坊Ba—Fen”之谐音转成“豹房”,其意译为“技艺学术研究中心”。
这些探讨是有益的,有利于弄清历史事实。但我认为忽视了一个根本事实,豹房倒底有没有豹呢?持“豹房是武宗治理朝政的政治中心与军事总部”等说法的学者,言下都认为豹房是没有豹的,而是个行政组织。
明朝是历史上封建帝王豢养动物的最鼎盛的时期,京城内建有虎城、象房、豹房、鹁鸽房、鹿场、鹰房等多处饲养动物的场所。武宗单在西苑建造豹房,为了区别于其他豹房,后人称它为“武宗豹房”或“西苑豹房”。清人诬蔑说明武宗建“豹房”是淫荡。据考”豹房”其实只是明朝皇帝的皇家动物院而已,明武宗喜欢养豹和其他动物,明武宗经常在此给豹喂食和避暑,“豹房”的功能其实和清朝皇帝的“避暑山庄”一样。借明神宗不上朝来诬蔑大明天子荒政最喜欢在此事上做文章的当属,却绝口不提明神宗不上朝是因为明朝已经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阁首辅制度,皇帝不必事必躬亲,而且当时明神宗经过“非君”浪潮后和内阁对着干。后来明朝的这套先进的内阁制度被西方广泛学习,首辅就是现在首相的原形,明神宗就像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有谁听说伊丽莎白天天上朝开会?
诬蔑说明朝实行禁海,闭关锁国。试问明朝如果实行禁海还有郑和的大航海吗!明朝如果闭关锁国还能引进红夷大炮提倡西学东渐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天主教堂吗!明朝的海禁也是因为抗击倭寇而进行暂时的海禁。整个明朝是中国思想最开放的时代,市民文化活跃,百家争鸣,俨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状态下的社会。纵上所述,由于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皇朝,满族统治者可从来没有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为了维护自己对汉族的统治,极力抵毁大明之能事,把明朝抹黑了清朝就显得白了,满清统治者作为落后的游牧民族奴役先进民族的目的就能名正言顺了,满清统治者对入关后的一系列大屠杀罪行就能抹消了。然而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大明王朝不仅有着十七位帝王的传奇人生,更有着三百年的江山社稷,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有着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有着华丽的紫禁城以及雄伟的万里长城,有着天下无敌的庞大舰队……与大汉与大唐王朝相比,大明王朝从未嫁一个公主和亲番夷,其曾经的强盛与辉煌从未逊色于任何一个朝代。然而,因为满清王朝的无情抹煞,大明王朝的光芒许久都沉埋在历史的沙尘中,成为距离我们最遥远的历史。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它的兴衰与荣辱、它的谜团与疑案终究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万历野获编》:“嘉靖十年兵部覆勇士张升奏,西苑豹房畜土豹一只,至役勇士二百四十名,岁廪二千八百石,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
这段话即说明武豹房养了一头豹。还有一则材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明朱国桢著的《涌幢小品》:
“西华门狗五十三只,御马监狗二百一十二只,日共支猪肉并皮骨五十四斤。虎三只,日支羊肉十八斤。狐狸三只,日支羊肉六斤。文豹一只,支羊肉三斤。
豹房土豹七只,日支羊肉十四斤。西华门等处鸽子房,日支绿豆粟谷等项料食十石。西苑豹房畜文豹一只,役勇士二百四十人,岁廪二千八百余石,又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此皆内臣侵牟影射之资。”
这一段材料中出现了“豹房”、“西苑豹房”两个名词,说明后者指的就是武宗豹房,武宗豹房是有豹的,但只有一头。
既然肯定武宗豹房内是养着一头豹的,那么这个有240人的队伍就只能看作是饲养宫内这只豹的专职队伍了。这支队伍腰悬豹牌。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琐记》中单有一节《豹字牌》讲述这支队伍的状况:
“吴骞客藏豹字铜牌,上有穿,两面有文,正面隐起作豹像。横刻‘豹字陆佰拾号’,凡六字。背面文六行,云‘随驾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凡二十七字。盖正德间创立豹房,守卫军士所配也。此牌传世当移,与骞客同时藏者,当有数人,予友丁□公,亦得一枚”。
邓先生讲的“随驾养豹”,当然指的是饲养武宗豹房中的那只豹,而不是指附近豹房中的其他豹。至于一头文豹,为什么要用240个饲养人,我认为这里面有宦官舞弊侵蚀,也足以说明封建社会的奢侈与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