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鹭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池鹭[1]
【中文别名】红毛鹭、沼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田螺鹭、田牛汉、花鹭鸶、花洼子
【拉丁学名】Ardeola bacchus
【命名时间】Bonaparte,1855[2]
【英文名称】Chinese Pond-Heron
【科属分类】鸟纲、鹳形目、鹭科、池鹭属
外形特征

池鹭体长约47厘米,雄性成鸟:繁殖羽:喉白,头顶、羽冠、颈侧均为栗色,背羽黑色并延伸呈蓑羽状,胸部紫栗色,腰、腹、翅、尾均白色。冬羽:头顶、颈侧及胸部具黑褐色纵条纹,背羽棕褐色。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近似,但头、颈及前胸的栗色稍浅。幼鸟:头和颈黑褐色,具土黄色纵纹,肩背棕褐色,腰、翅、下体及尾羽白色。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部黄绿色,嘴黄色、端部黑,跗蹠及趾浅黄色。[3]
涉禽,嘴强,头、颈及上胸的羽毛延长,繁殖期羽衣变化大,且冠羽延伸呈矛状,圆尾,尾羽12枚,跗蹠粗壮,与中趾(连爪)几乎等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中国国内具体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1]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池塘、沼泽及稻田中,分布达海拔280—1300m。常结小群涉水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3]
生长繁殖

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为6~9天。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4枚,卵呈淡青绿色。雌雄共同孵卵,但雌鸟坐巢时间在雄鸟的两倍以上。孵化期20~23天,育雏期约30~31天,成鸟以鱼类、蛙、昆虫哺育幼雏。雏为晚成性。[3]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2]。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