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斯·普里查德
埃文斯·普里查德(Evans-Prichard,1902—1973),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曾任牛津大学教授。其依循着英国功能主义大师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而发展出了社会人类学中动态平衡论的功能主义人类学。他通过对苏丹努尔人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所撰写的《努尔人》(1940)一书,已经成为人类学专业的经典著作。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他指出了亲属制度中的裂变分支体系,另外对于原始认知的研究,也成为许多人类学后续研究的出发点。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亚赞地人的妖术神谕与巫术》(1937)、《努尔人的亲属制度与婚姻》(1951)、《努尔人的宗教》(1956)、《社会人类学论集》(1962)、《原始宗教理论》(1965)等。
埃文斯·普里查德自称自己并非聪明之人,但却是一位富有想象力和用功很勤的学者。凭借着这种想象力和勤奋,他对整个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这种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原始认知的探询,这一研究明显地反映出其现象学取向的思维方式,虽然他并没有触及过德国的现象学传统。他寻求通过对巫术这类初民社会中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来梳理出追究责任(tracing accountability)背后的基本认识论逻辑。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对政治人类学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说,他从初民政治生活领域中看到了控制论的影子,并借此而对看似矛盾的非洲的政治体系给出了一个独到的社会控制论倾向的解释。这特别体现在为他带来作为顶尖级社会人类学家名誉的《努尔人》一书中。
努尔人部落的社会结构特征很具有独特之处,其在氏族和地域上抑或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为许多的裂变分支。每一支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共同的情感及其专属区域。在一个分支与另一个分支之间,有一大片灌木丛或一条河把它们很清楚地分开。在旱季放牧时,同一部落的诸裂变支,也倾向于沿着不同的方向驱赶牛群,为的是到了雨季的时候有清楚的空间划分。部落的裂变支越小,其领土越紧凑,其成员越毗邻,他们的一般社会纽带越多样、越亲密,因而其团体情感就越强烈。一个部落裂变支围绕着这个部落中支配氏族的一个宗族而聚集到一起,裂变支越小,这一氏族分支的成员之间的谱系关系就越为密切。
最为重要的是,努尔人社会的政治凝聚力不仅随着政治距离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也是其他类型的结构距离的函数。每一个裂变支本身又存在着裂变,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系。任何一个裂变支的成员在与毗邻的同级裂变支作战时,都会联合起来,而在与较大的分支相对抗时,又会与这些毗邻的同级裂变支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