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荆楚
孙荆楚,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无锡县堰桥乡倪家宕人。家
境清寒。少时在家乡胡氏公学读书,初中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
校。将近毕业时,因对学校当局限制进步学生活动不满,被迫退学。不久
考取北京大学外国文学系。民国12年北京大学毕业,回到母校胡氏公学执
教。民国16年,一批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学校当局将责任归
咎于进步教师,因而他被辞退。后曾去山东、广西等地任教。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后,他由于身体衰弱没有去内地,而回到已被日军侵占的堰桥故乡。
为了解决当时青少年的失学问题,他借用私宅办了一个中学班和一个小学
班,夫妇俩分别负责教学。小学班后迁移村前大住基,名为临时小学,自
编宣传抗日内容的教材,坚持不用日伪课本、不教日语、不挂汪伪国旗、
不向汪伪教育局立案,直至抗战结束后停办。抗战期间,他还曾应陈友梅
之邀,到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梅村吴风中学担任教务主任。汪伪无锡当
局曾两次请他出任学校要职,均遭严辞拒绝。民国34年春,他协助地方人
士在胡家渡开办私立胶南初级中学,并任校长。抗战胜利后不久,有位中
共地下工作者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关押在胡家渡,有人向他求援,他毫不
迟疑地出面保释,将其营救出来。民国36年秋,国民党政府大肆征兵,他
利用国民党征兵法规定在校学生免征的条文,在胶南中学临时招收适龄应
征的农村青年入学,每个班级甚至达七八十人,使一批青年免当国民党的
炮灰。
1950年12月,孙荆楚任无锡市文教局长。1956年12月任无锡市副市长。
1958年3月任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校长。196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
潜心于人民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办学注重教育质量,深得师生敬佩。他
为人正直,不图功利,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负有声望。1965年12月因
病逝世,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