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范
字小范,号我素。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十四日生。
他是安国的孙子,安如山的次子,庶出。尽管出生在以富有闻名全
国, “钟鸣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时代却过的是“弱子委孤相依为
命的生活”。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名份是很严格的,同时诸子析
产制,也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纠纷。据安希范曾孙所撰《安我素先生年
谱》所载,当希范的生母吴氏怀孕的时候,安如山的原配郭氏藉口避免
“庶孽之争”,告诫不许生育男孩子。希范出生以后,郭氏准备弃婴,
吴氏死抢住婴儿不放。亏得安如山委曲求全,希范出生50天,就出嗣于
叔父安如陵。如陵早死,妻邹氏守寡。希范由邹氏扶养,长期居住在无
锡南乡周泾巷。母子分离,童年就备尝人世辛酸。待郭氏死后次年,才
在伯兄安少峰的关切下回归故居,依生母吴氏,但5年以后,又为兄子
赶出故居,和生母回周泾巷,据载那时的情景是“败屋颓垣,母子相
依,购闵受侮,不可禅述。”
****明万历八年(1580),安希范的岳父谈修亲自教授他古文和诗词,以
及名家的八股文。谈修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家的“延恩楼”以藏书
闻名。安希范在这样的环境里,饱览经史,学问大有长进, 自认为他
岳父的藏书是他日后为人和治学的得力所在。他在19岁那年就考取了秀
才。当时正值张居正当政,减少诸生名额,无锡只分配到15名。安希范
的试卷给澄江(今江阴)令胡公葵看中,认为他的文章很有见解,不仅仅
是一般的上好八股文。
****安希范一生在为人和治学两方面最关键之处,便是在明万历十二年
(1584)问业于顾宪成。顾宪成是东林党的领袖,也是东林书院的主持人
物,在学术思想史上又是东林学派创始者。他们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程朱
理学的正统立场,提倡尊经重道,高扬“气节”“复兴正学”, “卫
道救时”的主张。尔后成了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大思想家的启
端。“明清之际学者流风余韵,犹往往沿东林。”安希范向顾宪成求教
学问,也就是自程朱以来一脉相承的所谓性命之学。安希范从此以后,
思想和行动恪守顾、高(攀龙)规范,成为地域性政治集团东林党在反对
贵族大地主反动势力斗争中的一员。顾宪成长安希范十四岁,无论是治
学、 为人、从政哪方面,阅历都比安希范丰富,是他的师辈。顾宪成
看清安希范的志向,认为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明万历十四年(1586),安希范以廷试三甲九名中进士。被授为行人
司行人。这是一般中下级官职。两年以后,在他25岁那年,他和生母吴
氏回到了西堠村故居,从他从兄那边置得旧宅故居,在故居的基址上建
造了“天全堂”,取天命遂他之愿的意思。这一年正月,他奉诏去山西
大同召还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王家屏。正月出发,四月
回北京,记有《云中日记》。翌年,他又奉使册封楚藩。回京途中,曾
登岳阳楼,鸟瞰古云梦。还曾上庐山畅游, 作《庐山游记》。
****明万历十九年(1591),应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试, 即“馆选”。考
试成绩属优等。按照规定可以称庶吉士,学习了三年后补受重要官职,
如给事中、御史等等。但御史有年资的限制,安希范还不够格。当时有
人提议说,可以加报几年,但安希范不愿这样做。认为这是欺君的行
为。后被授以札部精膳司主事。翌年,分管会试事务。他采取了一些措
施,补偏救弊,一时风气为之肃然。这时他想念生母吴氏非常困难的生
活境遇,于是便上《请致南曹迎养疏》,当年七月,万历皇帝准了他的
请求,改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八月离京南下,十月到任。
****安希范从事实际政治活动的时间甚短。在他从政期间,有两件大事
足以表明他的政治品格。其一: 万历二十年(1592),上《黜奸阉防乱
政疏》,对御史杨镐,刑部郎中王明时蒙冤降俸调用一事,认为处理不
当。杨镐和王明时等被奸人乐新炉供词牵连,那是因为司礼监太监张诚
发泄私愤。自王振擅权之后,凡是逢到审判官员的时候,例由司礼监太
监奉皇帝命奉谕法司大臣共同审判,这时要有御史去请司礼监太监。审
判时太监居中坐,而法司大臣反而在左右列坐。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
矩。杨镐自以为是朝廷风纪之官,不应屈迹于阉寺,不屑去请。王明时
也曾上疏表示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居中只能奉坐圣旨,因此得罪了当时
权势显赫的太监张诚。张为泄私愤,坐了杨、王的罪。安希范对此表示
如果不将张诚“严加屏出,以杜乱源” 日后必酿成阉寺擅政之大祸。
他在阉寺乱政已成为明代政治一大疯疾的时候,敢于捅这个马蜂窝,这
在当时是要有些勇气的。其二:万历二十一年(1593),京察完毕(明朝
制度:每隔6年考核一次在京的官员.考核外官名“大计”)。 三月,
刑科给事中刘道隆劾吏部嵇勋司员外朗虞淳照,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
尚书孙拢说了些正直的话,罚奉三月。考功郎中赵南屋也降三级调外,
虞和杨也罢官。孙辞职不准。又上奏,指出臣子结党专权固是国家大
祸,要求留用两个为官清正的人,即被目为结党,那么事实的真相就不
能大白干世,孙拢被谴责,同时有不少正直的官员都遭到不同的处分。
安希范这时上了《借人才广言路》一疏,认为万历这样做法行将戆直之
臣一举而宣之,后皆动色相戒,钳口结舌,……此非国之福,非皇上与
辅臣之心也”。这个奏疏没有被采纳,但安希范的一身正气,跃然纸
上。当年九月,吏部右侍郎赵用贤为内阁首辅王锡爵,上疏罢官。行人
高攀龙申救未果,且遭到政敌的攻击,此事牵连赵南星,顾宪成。十一
月,高又上奏,结果以“疏而易言”的罪名,贬谪为揭阳典史。安希范
在这时又上了《纠辅臣明正邪》一疏,认为“古今治乱之关,进贤退不
肖”, “今贤者以其异已而必斥之,不肖者以其媚已而必曲有之,塞
众正之途,开群枉之路, 误国不忠,无大于此者”。希望万历严谕阁
臣“毋挟私心,毋植私、党,毋以直言而逆耳,毋以媚己而悦心,秉公
效忠,斥邪扶正”,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万历看了大怒,认为他
“低诬阁臣,朋奸党恶”,要逮捕法办。王锡爵出于师生情面,加上给
事中叶继美等相救,遂改逮问为削籍。这是安希范最后的一次政治活
动。从此以后他就退出了政治舞台。
****万历二十二年(1594),正月十四月,安希范闻削籍之—报,就留别
秣陵(今南京)诸友好,束装东归。在和相送的友好诗中有“自缘触罪辞
南国,敢向明时赋北风。泉石尽湛娱嫩性,勋猷今已让诸公”之句,意
兴萧然,似已不愿再从政了。高攀龙在镇江迎接他,两家结了亲家。这
一年五月,王锡爵谢政,举行廷推(推人参加内阁),颐宪成推王家屏,
拂逆皇帝的意向,降为杂职,不久革职为民,时年仅45岁。顾宪成对于
安希范的削籍,称赞于同辈人说:…“吾党中品格不同,如小范可谓不
失赤子之心者。”
****安希范自罢官以后,一面与顾宪成等诸友好友林居谈道,探究身心
之学。一面优游岁月,游览浙江、江苏各地名胜。万历三十年(1602),
开始在东林书院讲学。东林书院年久失修,濒于颓圯,在顾宪成、高攀
龙等人的倡议下,重加修葺,安希范佐工五十两,佐产二十一石七斗。
同时参予讲学活动的规划。当时参予东林讲学活动的主要人物有:顾宪
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时茂才,时
称“东林八君子”,其中钱是武进人,其余都是无锡人。他们都是在政
治上被罢斥的中下级官吏,代表江南士大夫势力,以集团形式进行政治
活动。他们以讲学为名谈论政治,裁量人物,抨击贵族大地主的黑暗
统。东林书院订《会约》,制《学规》,打出“尊经重道”的旗帜,意
图以此争取一个政治清明,轻徭薄赋,人民得遂其生的环境。东林书院
流风所致,倾动朝野。后宋东林党人和阉党的斗争,以至于一批有识之
士惨遭杀戮,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万历三十五年(1607), “东林精
舍”落成,安希范另辟一室,在这里读书会友。万历三十七年(1609)赴
毗陵(今常州)经正会堂讲学,三十九年(1611)偕同高攀龙去金沙(今金
山)志矩堂讲学。
****安希范有乃祖遗风,参予讲学活动之外,常倘徉于山水之间,藉以
寄托自己的情怀。尤其钟情于江浙的自然风物。
****万历四十二年(1615)九月,偕东林同志畅游苏州洞庭,登漂渺,在
山巅筑平台,题其名目“落帽”。因为所集合一起的人,都是因为反对
贵族大地主的黑暗政治,正直敢言而被丢了乌纱帽的人。寓意深刻,既
谑且雅。 万历四十五年(1618),安有寄寓浙江吴兴之意,3年之后,索
性在吴兴武康买地建屋,准备长期居住。平日所乘画舫, 名曰 “萍
隐”,取萍踪归隐的意思。舫内张陶元亮、张季鹰、 苏端朋、米南宫
等历史名人画像,仰慕之外,颇思效法这些古人的生活情趣。当中四
月,建筑落成,题名为“菁山别业”。安希范每游一地,辄为文记述。
如《浮生日记》、 《游洞庭记》、《赴行续记》、《菁山隐居记》等
等。不知为了什么缘故,这些游记都没有被辑入《天全堂集》中。
****天启元年(1621)四月初八,自吴兴返无锡,得病不起,十三日逝
世。安希范逝世后,邹元标和地方官员纷纷上疏,对当年“永锢没身”
、的人,奏请“务录”。翌中五月二十九日,给诰命邮赠奉政大夫光禄
寺少卿。祟祯七年(1634)八月,经本县诸生请,准照顾宪成例,奉批以
安希范“学有本原,行堪模范”建祀。
安我素先生集,今似已失传(中研院线上目无),幸尚有翁方纲〈安我素先生集序〉一文可见其概,今录于下:
安我素先生集序
岁己亥,予典江南省试,得无锡安生吉以春秋冠其乡。比生来谒,则温粹之气油然而深长。一日,手所校刊其先我素先生集属予序之卷首则当时谏草也。当明神宗之世,高、顾诸君子为士林标准,一时若大庾之谭,馀姚之孙,皆附载安光禄传中,而光禄裔孙独能表章其遗文,显幽光而伸亮节,与史策并垂矣。予尝得万季野手书先生本传草藳慨然想见其为人。又尝获藏先生之祖桂坡公所旧藏宋椠苏诗施顾注本,每念文字之真契出於忠孝,非区区藻缋之艺所能工也。今安生日抱遗经研穷古人心得之秘,剖析其同异,而所以阐扬先人之撰述者笃志不渝又如此。君子之泽必昌其子孙,理之可信者也。生又为余摹桂坡公遗像於苏集之前,而余得敬识数言於其先人遗文之卷末,庶安氏後人之读书感旧者有所兴焉,则所裨岂浅哉?(李彦章刊本《复初斋文集》,卷三叶四-五,文海影本册一页132-133)
按:桂坡者,安国也。谭一召,大庾人。孙继有,馀姚人。二人见明史,在安希范传後。亦愿读此者亦有所感而兴也。